DC娱乐网

“一亩山万元钱”,是真吹N,还是真牛B?

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袭来,十几度的降温让今年的红菇戛然而止。从中秋节伊始,忙活了半个月,今年最后一季的红菇也鸣金收兵。有网

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袭来,十几度的降温让今年的红菇戛然而止。从中秋节伊始,忙活了半个月,今年最后一季的红菇也鸣金收兵。

有网友很好奇我们今年的收成如何、有没有达成目标。今天,它的答案终于来了!

今年一共收获三季红菇。第一季在5月,收入4.5万元;第二季在7月,收入1.8万元;第三季在10月,收入4.9万元,全年收入合计11.2万元。按照产菇面积10亩计算,平均亩产收益突破10000元,达到1.1万元。

看来“一亩山万元钱”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难怪继浙江率先实施“一亩山万元钱”行动之后,广东也将在十五五”期间挖掘森林潜力,搞活两山转化,推动实现“一亩山万元钱”,促进高质量发展。

那么,“一亩山万元钱”在广西能实现吗?

答案,是肯定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用六年的时间,启动、实施红菇改造计划,走出一条实实在在的“一亩山万元钱”实践之路。

我们是如何实现的呢?

我的老家就在婉娫的北流河畔,景色多姿,风光秀美,要说“人杰”谈不上,讲“地灵”那却是如珍珠那么真!因为山上的椆木林下出产有珍贵的野生红菇,价高难求不愁卖,能够实实在在地给乡亲们带来不菲的收入。

了解广西农村的网友都知道,农户山地分散、规模小,而且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资金投入意愿不高,可能缺乏技术又或者没有示范的缘故,老家的人更喜欢“坐等菇开”。

由于我的兄弟姐妹已经外出谋生,所以老家的山地无人管理,过去承包给他人经营,每年承包金收入仅有5000元,具体收成一概不知,也不过问。

回老家改造红菇林,源于堂弟的规劝。他有理想、有办法,想做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他三番四次地叫我回去,一来谋得些许银两收入,二来引领乡村发展。

在2019年冬的一个酒后,决定回去,干。

经过数日的林地踏查、现场分析,拜访大户,于是就有了所谓的“红菇林改造”计划。

该块林地面积约为15亩。勘察发现林地上部有椆木、红椎、松树、白锥、鸭掌木、荷木等,面积约6亩,有红菇产出;中部为荷木为主,少量椆木、红椎等,无红菇产出,面积约8亩;下部为沙竹林,面积约2亩,不列入计划之中。

由于红菇尚未能够人工培育,我们深信它就是大自然的馈赠。因此,所有的改造措施遵循自然原则,没有任何激进的做法,尽可能地维持红菇的适生生态,保证红菇的原有品质,而且坚定地认为红菇的最佳伴生树种并非红椎,而是椆木,改造计划围绕椆木展开。

我们2019年年底接手,当年年末至次年年初,投入资金3.5万元,包括全面清理林地、围建四至界址、开辟林区道路、建设烤房等配套,当然不包括家人的投工投劳等。

可能是“久旱逢甘露”,接手后的第一年就初战告捷,产量出奇的高,只是价格稍低,2020年全年获取收入5.5万元,当年投入林地整理4000多元,一是用于砍灌除草,以保持林下清洁卫生;二是适度清除一些杂树,保留椆木并加强管护;三是移植椆木小苗,扩大椆木面积。

从2021年起,连续数年的年均收入在6万元以上,而2025年的收入原来预计8万元左右,没想到竟然达到11.2万元,简直就是意外之喜。

“红菇林改造”计划历经6年之久,所幸成效已经显现,红菇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从多树种混生的杂木林演变成以椆木为主的混交林;

第二,产出红菇的面积由6亩左右扩大到现在的10亩;

第三,进山道路由羊肠小道变成了水泥硬化道路;

第四,烤房从无到有,去年还完成了从柴火到电气化的改造;

……

虽然按照产菇面积来算,的确实现了“一亩山万元钱”,但如果按照整块林地来算,一亩山地的收入才不过7466元,看来任重而道远,还得继续努力才行。

“靠水吃水靠山吃山”,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堂弟依托野生红菇基地,已经注册了相关公司,红菇等产品已经包装面市,公司基地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基地。

“一亩山万元钱”,更不只是一句口号。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落地,那些精美礼盒里装着的也不只是红菇山珍,更是一个关于生态变现的乡村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