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马上停止吃这种蔬菜,有毒、伤肝肾!年年秋天有人吃出事!

►本文1809字 阅读3分钟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

本文180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到了秋天,很多人喜欢吃点“野味”换换口味。尤其是在南方农村,“地肤子”“白英”“龙葵”“苦菜”这类野菜经常出现在饭桌上,很多人还觉得天然无污染,吃了更健康。可你知道吗?这些看似普通的“野菜”,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每年秋天,医院都能接诊一些“吃野菜中毒”的患者,有人甚至因此进了ICU。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而其中,引发事故最多的“元凶”,就是一种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野菜——龙葵。

一种长在田边的野菜,为何成了“毒王”?

龙葵,又叫黑布朗、黑星星,在农村几乎随处可见。它的叶可以炒菜,果可以做汤,很多人从小吃到大,甚至认为它“清热解毒”。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龙葵全株都含有毒性极强的生物碱——龙葵碱。

龙葵碱是一种生物碱类毒素,它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肝脏、肾脏都有明显的损伤作用。尤其是果实未成熟时毒性最强,每年都有孩子因为误吃“绿色小果”中毒送医。

根据《中华毒理学杂志》报道,成年人如果一次摄入0.2克龙葵碱,就可能引发中毒反应。而一碗野菜汤,就可能含有接近这个剂量的毒素!

中毒症状来得快,有人几小时内就进了ICU

龙葵中毒并不是慢性积累,而是急性中毒。

吃下去后,最快30分钟就会出现症状,严重者在几小时内就可能陷入昏迷,甚至呼吸衰竭。

常见的中毒表现包括: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头晕、意识模糊、嗜睡

心跳减慢、血压下降

严重者出现呼吸抑制、昏迷甚至死亡

湖南一位61岁老人误食自家院子里长的龙葵果实,当晚就开始呕吐、抽搐,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医生诊断为急性龙葵碱中毒,伴多器官功能损伤。所幸抢救及时才保住性命。

“吃了这么多年都没事”,真的安全吗?

很多人会说:“我们从小吃龙葵炒鸡蛋,怎么现在就有毒了?”

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认知误区。

首先,龙葵的毒性与气候、采摘时间、植物成熟度密切相关。尤其在秋季,天气干燥,植物为自保会分泌更多毒素,毒性会明显上升。

其次,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毒素的耐受程度也不同。老人、孩子、肝肾功能不好的人,更容易中毒。

再者,就算你吃了没事,也不代表别人也能安全无恙。“会吃”不是“能吃”,更不是“该吃”。”

有毒还敢吃?“煮熟”并不能彻底去毒!

很多人认为,把野菜多煮几遍、焯一下水,毒素就没了。这种说法并不靠谱。

龙葵碱属于耐热性毒素,在100℃高温下依然稳定存在,普通烹饪根本无法彻底破坏它的结构。

即使焯水处理,也只能部分减少毒素含量,并不能完全消除毒性。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早在2014年就发布了关于龙葵碱毒性的风险通报,明确指出:不建议普通人群食用龙葵类野菜,尤其是孕妇、儿童、老人。

为什么每年秋天都有人“中招”?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误采误食。龙葵长得像很多常见蔬菜,比如“苦菜”“地肤花”,稍不注意就可能误采。

二是自信“经验丰富”。很多人凭“老经验”吃野菜,忽视了植物生长环境和毒性变化。

三是网络谣言误导。一些自媒体误传“龙葵能抗癌、清热解毒”,让不少人盲目跟风采摘食用,结果吃出大问题。

吃野菜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记住这些

我们并不是说所有野菜都不能吃,但必须具备两个前提:

1.确定植物种类,无毒无害

2.明确食用方式,科学处理

如果你无法准确辨别植物种类,宁可不吃,也别“尝鲜”。野菜不是“天然的就安全”,相反,很多天然植物毒性极强,远超农药残留的风险。

医生提醒:这些人群尤其要注意!

老人、小孩、孕妇:肝肾解毒功能较弱,一旦中毒更危险。

本身有肝肾疾病的人群:毒素更难代谢,可能加重原有病情。

喜欢尝试新奇食材的年轻人:不要盲目追求“野趣”,健康才最重要。

如果已经误食疑似有毒野菜,出现腹痛、呕吐、头晕等症状,请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具体食物信息,以便及时对症处理。

写在最后:别让“野味”变“野祸”

每年秋季,关于“吃野菜中毒”的新闻都会登上热搜。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悲剧年年上演、年年有人中招。

我们呼吁大家:珍惜健康,远离有毒野菜。与其冒险尝鲜,不如吃点安全的秋季蔬菜,比如南瓜、胡萝卜、西兰花,营养更丰富,风险更可控。

健康饮食,远比“猎奇口味”重要得多。

参考文献: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龙葵碱毒性风险评估报告》,2014年。

《中华毒理学杂志》:龙葵碱中毒机制与防控研究进展,2021年第35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