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忙着追逐光,还要低头看看那些黑暗
亦瑶谈文学
2024-03-03 00:32:46
剖析起人性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永远的神,他从不游离于人物之外的烘托,光是从人性内里出发,就已将人最深处的阴暗思想剥开来,显露于纸上。令读的人一身冷汗,背脊生凉。
——
或许,陀翁是一个高敏感的人,因而他能细致入微,洞察人心。而上苍又赋予了他书写的能力,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王炸”,炸出了一位心理描写的扛鼎作家。
《地下室手记》里的“地下室人”,他开头就说“我是个病人……我是个凶狠的人。我是个不招人喜欢的人。”只一句话,便精 准狠地铺垫了后面的十几万字。
他离群索居,自卑又自负,想融入集体又掌握不了分寸,敏感、矛盾且内心丰富……这些问题导致他终日战战兢兢,唯恐被蔑视。也导致了在仅剩的尊严都无法维持时,他将怒火喷向了无辜的“来爱他的”人。
像这样把心塞进“地下室”的人,其实很多,包括我们自己,总有那么一些时刻跨入过“地下室”。
——
另外,陀翁笔下的人物之所以鲜活,我认为是因为他将人性矛盾处理地非常真实,比如无赖的老 费尔多在听闻前妻的噩耗时正喝醉了酒,他跑到街上开始呼喊:“这可太好了!”但也有人说他哭得可怜,像孩子似的痛哭了一场。
这一段令我想到了《细雨中的呼喊》中,孙广才出轨同村寡妇并离家之后,知道妻子去世的消息后,冷漠的他却在某个深 夜在妻子坟前嚎啕大哭。
这看似不合理的矛盾行为其实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无药可救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陀翁所说的那样:“在大多数情况下,一般人,甚至坏蛋,也常常比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要天真烂漫得多。包括我们自己也是这样。”
不过最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陀翁在那个危机重重的社会中,坚定为小人物的发声的精神,他写下的几乎都是生活在ya迫与屈辱下的小人物,他们在极其污浊的社会中呈现出矛盾、病态的样子。他竭力展示的这些人性黑暗,其实皆是社会的黑暗。
——
我个人认为《卡拉马佐夫兄弟》与《白 痴》比地下室手记更好读一些,虽然这两本一个比一个更厚。但故事性更强一些,而且引人入胜。《地下室手记》虽然薄,但关于哲学关于“发疯”似的自我剖析的部分,个人感觉还挺难理解的。
所以这三本中可以先从《卡拉马佐夫兄弟》或《白 痴》入手,不要忌惮于它的厚度,因为并不难懂。要相信,总有一本能撬动你的心。
来吧,跟着陀翁,去看看那些阴暗的角落,然后放下书,再抬头感受明媚的光。
0
阅读:0
FrauTina
这一套真是慕了
华阿焱
信陀翁,得永生
柠檬真酸啊
人,其实既高尚又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