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执着于某一件事时,它终会有回应

亦瑶谈文学 2024-03-04 00:53:53
📖书名:苦厄的终结 ✍️作者:潘卡吉·米什拉 尽管一年之内我将《悉达多》读了三遍,但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悉达多就是释伽牟尼,也就是佛陀——佛教创始人。读了这本书之后,才知晓自己的浅薄,原来无 数次给我精神力量的悉达多,就是芸芸众生的信仰。 作者耗时十年,只为探寻佛陀的踪迹与智慧,这漫长的坚持,让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佛陀的伟大思想,还有作者的执着。 这条寻觅之路的开始是颇具浪漫色彩的,作者在旅途中,到达中印边境的一个小镇时,无意间在寺庙里撞见了一位藏族老僧。他们目光相遇之际,谁都没有开口,只有静默,但老僧身上散发的那种静谧与安详,在后来的许多时日里,都萦绕在作者的心中。 “他沉默着,与身边巨大的虚空共处;我想象他曾如何长途跋涉,度过了多少茫然的日子。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战栗。” 由此,米什卡踏上旅程,探寻佛陀。如同佛陀探寻通往彻悟的途径的坚持那般,米什卡 用自己的坚持,给佛教起源以及佛教的影响找到了一份相对清晰的答案。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受到佛陀的影响,从茫然焦虑中走出来,找到了自我救赎之路,走上前行的方向,成为了真正的作家。 —— 佛陀说:如果所有人对所有事都没有执着——比如说,他不执着于对事物的感觉,不沉湎于臆想猜测的观念,不拘泥于僵化的规则和礼仪,也不耽溺于有关心灵的理论学说——鉴于没有了任何执着,那还会有任何生成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若这个世界都清心寡欲毫无坚持,那也就没有发展,或许几千年过去,我们都还处于蒙昧阶段。但所幸这个世界上有人执着,有人推陈出新,我们才能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正如作者的坚持,沿着佛陀的思想轨迹,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村庄出发,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旅程,去拜访、去倾听、去翻阅、去感受,在这个充满暴力与困惑的世界中,重新书写佛陀。 因而,我从这本书里不仅看到了他的真诚,还有他的巨大愿望:他要实现的,不单是成为作家,淡化“印度是一个与自己的历史失去联系的国家”的印记,还力图在东方智慧与西方哲学之间,用思考连接现实和历史,挖掘佛陀在现代的意义,宣传印度佛教在世界的奠基地位。 而作者期望的,或许正在一步步实现,因为这本书来到了我与众读者的手中,我开始知晓佛陀之于印度的意义。我想,这就是作者那份执着对他的回应。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