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忍心弑父?”公元912年,后梁皇帝朱温正搂着儿媳王氏在皇宫睡觉,他的儿子朱友珪却带着士兵站在床前,朱温惊恐的看着一脸怒气的儿子,随后,朱友珪一剑插进朱温的胸膛。 朱温,出身安徽砀山一户贫寒人家,少年时不务正业,乡邻多有非议。唐末乱世,他投身黄巢起义,凭勇猛与狡黠崭露头角,后叛归唐廷,获赐名全忠,掌宣武军,镇守汴州。他以铁血手段平定群雄,逐步掌控中原。907年,他逼唐哀帝禅位,建立后梁,自称皇帝,改名朱晃。掌权后,朱温私德败坏,沉迷酒色,不顾伦常,强占臣僚妻女,朝野怨声载道。原配张氏去世后,他更加肆无忌惮,宠幸无度,宫廷风气糜烂,臣下为求富贵,多以家眷讨好。 朱友珪,朱温第三子,生于886年,母亲是亳州一营妓。幼年随母颠沛流离,后被接入汴州朱氏家族,却未获父爱。朱温偏心养子朱友文,常冷落朱友珪,使其自小在孤立中长大,性格扭曲,暴戾孤僻。他虽封郢王,历任控鹤都指挥使、莱州刺史,手握兵权,却始终未得信任。朱温晚年病重,欲传位朱友文,彻底点燃朱友珪的怨恨。他视父亲为阻碍,决意铤而走险。 公元912年夏,洛阳皇宫内,朱温与儿媳王氏共寝,醉态酩酊。夜深人静,朱友珪率亲兵突入寝殿,手持利剑,直面父亲。朱温惊醒,试图逃避,终被一剑刺穿胸膛,血染龙榻。亲兵将尸体草草掩埋于床下,朱友珪迅速控制宫廷,宣布朱温病逝,自立为帝,改元凤历。这场弑父夺位的血腥之举,震惊朝野,揭开了后梁内乱的序幕。 朱友珪弑父的根源,离不开朱温的荒淫与偏心。朱温治军严苛,却疏于治家,父子关系形同陌路。他宠爱朱友文,视其为继承人,忽视朱友珪的功劳与存在。朱友珪自幼受冷落,成年后又见妻子受辱,积怨日深。朱温的私生活更为朝臣所病,他强占亲信张全义家眷,逼迫臣下献女求官,朝堂风气败坏至极。朱友珪虽手握兵权,却因性格暴烈,难获信任,父子间的裂痕早已无法弥合。 弑父当夜,朱友珪的行动迅猛而果断。他事先联络亲信,集结精兵,趁夜突袭皇宫,显示出缜密的筹划。朱温毫无防备,沉溺于酒色,给了朱友珪可乘之机。这场宫廷政变,不仅是个人恩怨的爆发,更是后梁政权内部矛盾的集中体现。朱温的荒唐统治,让忠臣离心,藩镇割据,朝政松弛。朱友珪的弑父,虽暂时夺得皇位,却也埋下了覆灭的种子。 朱友珪登基后,试图以赏赐笼络军心,朝堂上金银堆积,士兵欢呼,但老将多有不满,暗中非议其不义之举。他治国无方,嗜杀成性,常在宴席间处死异己,朝臣人人自危。河北藩镇趁机联络,意图推翻新帝。朱友珪日夜巡查宫城,严加戒备,洛阳街巷冷清,百姓闭户不出,市井萧条。他的暴虐统治,进一步动摇了后梁根基,朝野上下离心离德。 乾化三年春,朱友贞,朱温嫡子,时任开封府尹,联合旧将元象先起兵,自开封挥军北上,直逼洛阳。朱友珪亲率禁军迎战,双方在城外展开激战。叛军士气高涨,朱友珪军心涣散,部将临阵倒戈。战事迅速溃败,叛军攻入洛阳,朱友珪退守宫城,亲兵死伤殆尽。他独坐殿中,摘下冠冕,自刎而亡,年仅二十七岁。 朱友贞登基,改元贞明,试图重振后梁。他诛杀朱友珪余党,整顿朝政,但国势已不可挽。河北尽失,藩镇割据,内忧外患交织。923年,后唐李存勖挥军南下,攻破汴梁,朱友贞走投无路,自缢宫中,后梁灭亡,历时仅十六年。朱友珪的弑父之举,加速了后梁的衰亡,其暴政为后世所唾弃。 这场悲剧,折射出乱世中的权力争斗与亲情崩塌。朱温的荒淫无道,摧毁了家族的纽带,朱友珪的暴戾孤僻,则将个人恩怨推向极端。父子相残,兄弟反目,后梁政权在血腥中走向终结。乱世无常,权力如刀,割裂的不只是亲情,更是国家的根基。
来看看皇帝的一天是怎么过的?寅时正刻,紫禁城乌漆麻黑,58岁的乾隆被太监从被窝
【5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