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在被中国收养近50年后,日本遗孤赵连栋在踏上日本国土之后,再也没有给

柔花弱草意绵 2025-07-19 09:09:56

1994年,在被中国收养近50年后,日本遗孤赵连栋在踏上日本国土之后,再也没有给养母打过一个电话,养母不慎摔成重伤,他也拒绝回国探望。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东北光复。 哈尔滨市民赵凤祥、李秀荣夫妇沉浸在喜悦中。 一个寒冬的遭遇改变了一切。 赵凤祥夫妇在街头发现一个冻得奄奄一息的三四岁小男孩,穿着破烂,说着日语。 他们明白,这是一个被遗弃的日本孤儿。 当时东北有大量日本孤儿,源于日本侵华时期的“开拓团”移民政策。 日本战败后,“开拓团”仓皇逃亡,许多儿童被遗弃。 据战后统计,滞留中国的日本孤儿超过4000人,多数在东北。 看着眼前濒死的孩子,李秀荣不忍心离去。 尽管对日本人充满仇恨,但孩子是无辜的。 赵凤祥最终被妻子的善良打动,将孩子抱回家,取名“赵连栋”,对外宣称是远房亲戚的孩子。 为保护赵连栋身份,赵凤祥夫妇异常谨慎。 销毁他的旧衣物,很少让他独自外出,并全力教他说中文。 赵连栋渐渐融入,中文流利,看不出破绽。 到了上学年龄,赵凤祥送他入学,叮嘱他“只说中国话”。 赵连栋牢记在心。 一次玩耍时,赵连栋不慎脱口说日语,身份暴露。 小镇哗然,指责、谩骂铺天盖地,“汉奸”、“走狗”的标签砸向赵家。 赵连栋在学校被孤立辱骂。 赵凤祥夫妇心如刀绞,无奈将他接回家。 为躲避歧视,他们举家迁回河北吴桥老家。 但秘密很快在老家的亲戚中传开。 亲戚们不解,尤其想到李秀荣家的血仇,纷纷疏远。 村里人也孤立他们,甚至有人破坏房屋。 李秀荣顶着压力坚持:“他只是个孩子,我怎能看着他死?” 为生存,赵家辗转河北多地,最终安顿下来。 赵连栋逐渐长大,像个普通中国人。 17岁进厂工作,后经李秀荣介绍,与中国姑娘结婚,生儿育女,生活安稳。 女儿赵连琴远赴宁夏工作。 1970年赵凤祥去世后,赵连琴接母亲同住。 赵连栋虽在天津,但每年都长途跋涉去宁夏看望母亲和妹妹,带礼物、留钱,孝顺有加,让李秀荣深感欣慰。 1972年中日建交。 90年代,日本政府推动遗孤寻亲。 年过半百的赵连栋心动了,试探性地向养母提及想去日本看看。 李秀荣理解并支持。 1992年底,在妹妹陪同下办妥手续后,赵连栋踏上了赴日寻亲的轮船。 不久,赵连栋回国探亲。 李秀荣和女儿去码头迎接。 他显得兴奋,告知养母他的日本名字是“野坂祥三”,生父是日本军官。 当年日本投降,生父母因害怕报复,匆忙将他托付给一个日本军人,结果被弄丢。 李秀荣想了解详情,赵连栋却不愿多谈。 李秀荣察觉到儿子态度变得疏远。 1994年,赵连栋决定携全家移居日本横滨。 临行前,他对妹妹说:“妹妹,你们对我恩重如山,我绝不会忘记。” 李秀荣虽不舍,仍支持儿子追求更好的生活。 赵连栋一家抵达日本后,便与李秀荣彻底断了联系。 没有电话,没有书信。 起初,李秀荣以为他初到异国事务繁忙。 但时间流逝,音讯全无。 她让女儿打听,心中充满困惑和失落:“他怎么不打电话来?” 2001年,李秀荣突发脑出血瘫痪在床。 赵连栋得知后毫无反应。 2005年,李秀荣病危。 女儿赵连琴不忍母亲带着遗憾离世,费尽周折联系上日本的赵连栋,告知母亲病危。 对方依然沉默,没有归来,没有问候。 李秀荣临终前,还叮嘱女儿:“以后你哥要是回来,一定要让他进家门,他肯定有难处。” 李秀荣至死不知,赵连栋与这个家已产生裂痕。 据李秀荣的儿子赵晓东透露,赵连栋回日本后,曾接触过一份日本厚生省的表格,该表格允许收养日本遗孤的中国家庭提出赴日或经济补偿等要求。 但赵连栋并未将表格给中国的养父母家庭看,反而以当事人不识字为由,擅自代签处理了。 至于他为何对含辛茹苦养育他几十年的李秀荣如此绝情,原因成谜。 赵连栋的命运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善良的养父母。 但他在对待这份恩情上的选择,却令人唏嘘。 一个人若连最基本的“孝”与感恩都忘却,便失去了为人的根本。 这份迟来的领悟,对已离世的李秀荣老人而言,再无意义。 主要信源:(生活报——侵华日军遗孤回国后拒绝探望患病中国养母)

0 阅读:2
柔花弱草意绵

柔花弱草意绵

柔花弱草意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