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陈毅听说,国军抗日名将谢晋元的遗孀带着4个孩子流浪街头,心生不忍,连忙指示:给她安排一栋房子吧!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9年初春,上海寒风凛冽。 抗日名将谢晋元的遗孀凌维诚,带着四个年幼的孩子,在街头艰难行走。 她面容憔悴,衣着褪色,孩子们面黄肌瘦,小脸冻得通红。 走投无路之下,她提笔给新任市长陈毅写信求助。 陈毅阅信后心情沉重,立即下令:“马上给她安排住房!” 凌维诚本是上海富商之女,生活优越。 1928年,她在汉口与军官谢晋元相识相恋,结为夫妻。 1936年,日军逼近上海,谢晋元为保家人安全,安排怀孕的妻子带着三个孩子回广东蕉岭老家避难。 凌维诚强忍不舍,点头应允,踏上了南下的路途。 从繁华上海到偏远蕉岭,生活天差地别。 凌维诚怀着身孕,带着孩子,在陌生环境里艰难适应。 她毫无怨言,学会农活家务,与乡亲和睦相处,坚信丈夫打完仗会接他们回家。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谢晋元率“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四天四夜,后奉命撤入租界,却被解除武装,囚禁在铁丝网圈起的“孤军营”。 在蕉岭,凌维诚独自抚养孩子,生活清贫。 噩耗传来:1941年,谢晋元在孤军营内遭叛徒杀害。 凌维诚悲痛欲绝,一度想轻生,但看着四个孩子,她咬牙撑了下来。 后经安排,她携子女赴重庆,面见蒋介石夫妇,领到抚恤金。 她将一半留给公公,一半购置田地。 深知教育重要,她虽再向蒋介石求助孩子入学未果,仍坚持在油灯下亲自教孩子们读书识字。 抗战胜利,凌维诚立刻带孩子们返回上海,暂住悦来客栈。 她在报上登消息,很快引来谢晋元的老部下。 几位衣衫褴褛、落魄街头的老兵。得知这些昔日英雄竟被遗忘,生活无着,凌维诚心如刀绞。 她承诺:“团长不在了,他的事我来办!” 她奔走求助,利用有限抚恤金和关系,为部分老兵找到铁路公安、司机等工作。 1948年内战爆发,物价飞涨,生活更艰难。 绝望中,四位老兵铤而走险犯罪被捕,凌维诚痛心料理后事。 面对上海街头涌来的难民,凌维诚与旧部李春林商议,开放谢晋元墓地周围及孤军营旧址空地,供难民搭建棚屋,象征性收点粮食作租金。 虽缓解了难民困境,但微薄收入难解自家困顿。 最困难时,她甚至无家可归。 上海解放后,凌维诚抱着一线希望致信市长陈毅,详述困境及丈夫抗日功绩。 陈毅市长很快批复,肯定谢晋元功绩,指示妥善安置其家属。 凌维诚一家得以搬进吴淞路466号的新居,终于安定下来。 其他老兵也陆续返回家乡。 新中国成立,孩子们各自发展。 大女儿谢雪芬在常州做会计,二女儿谢兰芬在广东肇庆卫生系统工作,小儿子谢继民在上海参军。 大儿子谢幼民不幸罹患精神疾病,凌维诚悉心照料直至其1970年离世。 晚年,凌维诚常默默记录老战友的离世。 1991年初,84岁的她病逝于上海。 临终前,她嘱托儿女将自己安葬于宋庆龄陵园,与丈夫谢晋元相伴长眠。 儿女含泪应允。 在静谧的墓园里,两人的名字终于并肩而立,无声诉说着穿越战火与艰辛的深沉情意。 主要信源:(河北政协 ——2024-12-12抗日名将谢晋元夫妇的家国情怀)
1949年,陈毅听说,国军抗日名将谢晋元的遗孀带着4个孩子流浪街头,心生不忍,连
柔花弱草意绵
2025-07-19 10:25:3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