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条半潜船摆上海峡,直-10成群起飞,真能变身攻击舰? 第73集团军的一场跨海演练,再次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军队不断进化的战斗思维。这场演练不是简单的海空协同展示,而是对“军民融合”作战体系的一次深度实战化检验。 整整29艘半潜船,支撑起一条“浮动战线”,供直-10直升机批量起降、快速补给、热保障。 有人质疑,这些船只是民用改装,航速慢、防御差,怎么能打仗?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搞懂现代战争的精髓。 真正的优势,不在于单个平台的性能有多强,而在于平台之间能否形成协同,能否在敌人打击前完成我方打击。 这些半潜船不是用来硬刚的,它们是隐蔽的节点,是移动的跳板,是我军打破敌封锁、实现跨海突击的“灰色利器”。 早在2024年9月,央视就报道过“振华28号”参与的跨海补给演练,当时是直-8B转运伤员,直-19警戒护航。 那是基础能力建设。到了今年,直-10批量停放、集群热保障、同步起降,才是实质性突防能力的展示。 尤其是测试中一次性支持8架直-10高强度保障,不仅是平台承载的极限验证,更是对未来实战能力的战略布局。 当然,直-10也不是万能的。它的作战半径在贴海突防条件下受到航程限制,外挂副油箱会明显降低载弹量。 空中加油虽已展示技术,但受限于加油机型号,短期内大规模应用仍面临挑战。这就决定了直-10必须依靠更靠前、更隐蔽、更灵活的中继平台完成“跳跃式部署”。 那谁来充当这个角色?答案早就写在海图上:半潜船。 别小看了这些船。虽然表面看是民用船只,但它们背后,是一整套中国工业体系的强大支撑。 能同时满足甲板长度、承重和改装条件的半潜船,全国只有7艘,但足以支撑一个中队在近岸海域展开高频作战。更何况,这种模式的成本效益比,远远高于传统军舰。 一艘075级两栖攻击舰造价超过10亿美元,而一艘半潜船改装的成本甚至不到十分之一,租金也不过日均50万元,还能反复使用,不影响平时民用运输。 这种“战时即用、平时养成”的机制,正是中国军队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战力的典范。 至于防御问题,不是没考虑,而是更讲究取舍。实战中,半潜船自身可配置简易防空武器增强点防御,同时依赖驱护舰提供区域防空掩护,形成高低搭配的协同防空格局。 再加上半潜船本身具备“下沉隐蔽”能力,在敌方雷达频繁扫描的台海区域,这就是一张移动的隐身牌。 有些人总喜欢拿美军那套“远征前进基地作战”来做对比,仿佛只有美军才能玩分布式作战。 他们忘了,美军用的是专用平台,中国用的是商船民改,目的不同,战场也不同。 美军要全球部署,我们要的是海峡制胜。这两者不是抄袭与被抄袭的关系,而是各自战场环境下的最优解。 不是跟敌人拼吨位拼火力,而是打出节奏,打出效率,打出让对手措手不及的突击感。这才叫拒止能力,这才叫反介入。 所以,不要再问“29条半潜船是不是攻击舰”这种问题了。它们不是攻击舰,它们是战略节点,是战术跳板,是把台海变成我军主场的底牌之一。 未来一旦有变,它们可以快速部署、分布作战、灵活支援,让敌人根本找不到打击重心。 而这,正是中国军队最可怕的地方。不是平台有多先进,也不是武器多么炫目,而是我们始终在用最实际的办法,解决最关键的问题。 哪怕是一艘民船,也能在中国军队的手中,成为改变战局的利器。 这是中国式战争智慧的体现,是一场对“低成本高效能”作战理念的极致演绎。敌人越是轻视,越是措手不及。而我们,早就做好了准备。 参考:央视"军事报道"节目
台海出现一个重要现象!台军军演向海峡开火,不料直10与022快艇海空协同打破封锁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