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金高达800万!中国科学家刘永坦,辛辛苦苦研究了三十年,终于发现了藏在雷达“盲区”的美国航母。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雷达是现代战场上至关重要的“眼睛”,能让飞机、导弹、舰艇无所遁形。 谁掌握了先进的雷达技术,谁就能在战争中占据主动。 在中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史上,刘永坦院士的名字熠熠生辉。 1936年,刘永坦出生于南京,童年正值战火纷飞的年代。 目睹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苦难,他幼小的心灵便埋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 12岁时,母亲为他寻得几本珍贵的书籍,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钻研,更加坚定了用知识改变国家命运的信念。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 1953年,刘永坦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被当时举国上下建设新中国的热情深深感染。 他立志勤奋学习,严谨治学。 当时,我国无线电技术基础薄弱,设备依赖进口。 刘永坦毅然选择无线电作为专业方向,深知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毕业后,他辗转清华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工作,潜心钻研国外先进技术,努力追赶国际前沿。 1978年,已成为副教授的刘永坦深感国内雷达技术与国外的巨大差距。 他获得机会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和埃塞克斯大学深造。 在英国,他目睹了技术鸿沟,却毫不气馁,以惊人速度掌握前沿知识,其才华令导师希尔曼刮目相看。 学业结束时,导师极力挽留他担任助手,但刘永坦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祖国更需要我。” 1981年,他毅然回国。 回国后,刘永坦立刻投身提升中国雷达技术的使命。 他深知雷达探测距离关乎国防安全范围,而其他国家已在研发更先进技术。 他敏锐地提出“新体制雷达”的构想,这在当时国内尚属空白,许多同行心存疑虑。 刘永坦深知等待意味着国家安全风险,他力排众议,坚持立即启动研究。 经过不懈努力和多次往返北京申报,1986年,国防科工委终于批准立项。 研究起步异常艰难。 设备简陋,团队主要依靠一台小型计算机,大量计算靠手工完成。 刘永坦的学生张宁回忆,团队曾手写完成700多页报告,废弃稿纸堆起半米高,大家不分昼夜工作,手指麻木,手腕酸痛。 历经无数次失败和验证,1990年4月3日,关键测试终于成功! 这标志着中国首次拥有了可靠的海上监控能力。 他持续攻关,解决目标识别精度和电离层干扰等实际应用难题。 面对医生休息的建议,他坚定表示:“现在不是休息的时候。” 经过二十年不懈奋斗,团队在2011年实现了新体制雷达技术的全面突破。 2018年,刘永坦因这项突破性成果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名字广为人知。 他的新体制雷达使最先进的隐形战机无处藏身,极大提升了国家防御能力。 更令人敬佩的是,2020年8月,刘永坦和妻子决定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支持国家电子信息领域的人才培养,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为了传承科研精神,2021年9月,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永坦班”,首批本科生入学。 刘永坦鼓励年轻人勇立潮头,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先锋。 他虽年过八旬,仍心系国家雷达技术进步,为筑牢国家安全防线贡献余热。 刘永坦院士的一生,是科技报国、无私奉献的典范。 他的成就不仅在于填补技术空白、打破国外垄断,更在于他心系国家、甘为人梯的精神。 从立志报国的少年,到突破技术壁垒的科学家,再到捐资助学的长者,他用行动证明。 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则是民族复兴最深沉的力量。 他的故事,激励着后来者为国家安全与繁荣接续奋斗。 主要信源:(人民政协网《国家荣誉·委员风采|刘永坦:用雷达守护每一寸蓝色国土》)
奖金高达800万!中国科学家刘永坦,辛辛苦苦研究了三十年,终于发现了藏在雷达“盲
柔花弱草意绵
2025-07-19 11:42:14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