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福建副省长贺敏学被抓,毛主席得知情况后非常惊讶,因为贺敏学不仅是贺子珍的哥哥,还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重要功臣!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1967年,福建省政府的一栋办公楼里,副省长贺敏学正在审阅一份海防工程的施工报告,门被推开,没有预警地闯进来几名身穿红袖章的人。 他还没来得及起身问话就被命令交出证件和资料,随后被押离办公室,送往一个秘密地点接受隔离审查。 这一天,他的妻子李立英正在家中整理材料,准备为贺敏学即将前往的前线考察行程做准备,几个小时后,她得知丈夫已被带走,罪名未明,她立即意识到风暴已经开始。 李立英是老革命,经历过长征,也目睹过大批战友在政治运动中遭遇不测,可当风暴席卷到自己家门前时,她没有丝毫犹豫。 她翻出了尘封多年的信件,那是毛主席早年亲笔写给贺敏学的数封私人信函,字里行间提到贺敏学在井冈山初建时的功绩。 她连夜整理材料,带着信件踏上前往北京的列车,没有请示,没有拖延,她到达北京后几经周转,最终将材料呈交给中南海办公厅。 毛主席在批阅文件时,注意到这些信件,沉默良久后,在一份批示上写下七个字:"贺敏学是个好同志。" 批示送回福建的速度超过了任何人预期。原本主持案件的造反派小组被撤换,省军区负责重新介入审查流程,在此之前,贺敏学已被关押七十多天。 他没有辩解,也未要求见任何人,只是每日做笔记、看文件,将所能记住的工程数据一一抄录,贺敏学出生于1904年,江西永新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的父亲是私塾教师,母亲则是当地女学的校工,他从小就接受系统的基础教育,除了四书五经,还熟悉近代史与自然科学,家庭对纪律和责任有着极高要求。 在这样环境中长大,贺敏学形成了谨慎、内敛、凡事亲力亲为的性格,他二十岁出头参加革命,最初负责交通联络和物资调配。 1927年永新起义失败后,他被捕入狱,越狱成功后躲入山区与袁文才取得联系,参与组建武装,井冈山建立初期,他协调各方关系,为红军进入山区清除障碍,是最早一批进入根据地的骨干之一。 在随后的湘赣边界斗争中,他负责组织后勤补给,多次在敌人封锁下突破包围,送出药品和弹药,长征前夕,他随部转战赣南,在一次遭遇战中负伤,但坚持不离岗位。 抗战爆发后,他被派往华中敌后,从事地下交通组织工作,解放战争期间,他率部参与多次关键战役,包括济南战役和渡江战役,在突破长江防线的行动中指挥先头部队登陆,是华东局亲自表彰的战斗模范。 建国后,他主动提出转入地方工作,被派往福建担任水利与交通建设负责人,毛主席与贺敏学的关系源于井冈山时期。 那时部队初建,物资匮乏,贺敏学多次为毛泽东带回急需药品,并从地方武装手中争取支援,毛主席称他为"能办事的人",在1930年代曾数次写信交代任务,内容涉及联络、调动和整编部队。 文化大革命初起时,贺敏学试图保护下属,多次在干部会上为被批斗的技术人员讲话,引来不满,在被带走审查时,未曾留下只言片语交代,工地上的材料图纸还摆在他的办公桌上。 批示送达福建后,省军区负责重新审查全部案件,撤销原调查组,恢复贺敏学职务,被释放的那天,是他被关押第八十三天。 他步出看守所,没有返回家中,而是直接前往办公室,重新开始审批堆积如山的文件,有人提议为他召开平反大会,被他否决,他只是安排重新规划因工程中断而滞后的铁路线路。 此后几年,他依旧担任副省长,负责基建工作,1973年因健康问题提出退职,获得批准,他回到福州郊区自建小屋居住,每天种菜、看书,偶尔接待从北京南下的旧同事,也会亲自起草意见函送至省委,提出改进建议。 他在经济政策上的建议被采纳数次,但从不署名,也拒绝公开表彰,他对子女要求极严,从不许他们提及家中与中央高层的任何往来,甚至将早年毛主席的信件封存在铁盒中,不准外传。 贺敏学去世前未留下遗言,他的丧事极为简单,仅有少数生前战友前来致意,他的骨灰按其生前嘱托,送至井冈山安葬,无墓碑,仅刻名字与出生年份。 他的名字未被广泛提起,但在一些地方志与工程手册上,仍可见他当年的批示与签名,他曾说过一句话,被整理资料的人偶然发现:"革命不是为了活在别人的记忆里,而是让别人可以活下去。" (主要信源:人民网——贺子珍家族不为人知的传奇)
1967年,福建副省长贺敏学被抓,毛主席得知情况后非常惊讶,因为贺敏学不仅是贺子
岁月解读师
2025-07-19 13:40: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