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辽宁盘锦一粮库里鼠患横行,粮食被吃了上百吨,遍地都是老鼠屎,众人都对鼠患无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7-19 14:46:29

当年,辽宁盘锦一粮库里鼠患横行,粮食被吃了上百吨,遍地都是老鼠屎,众人都对鼠患无计可施,这时有人提出一个绝佳的灭鼠办法,彻底解决了祸患! 2010 年的初秋,鼎翔米业的粮库弥漫着一股怪异的酸腐味。保管员老王掀开三号仓的苫布,手电筒的光柱扫过,密密麻麻的老鼠像黑色潮水般涌来,吓得他连退三步,后腰撞在铁架上生疼。 墙角的粮堆被啃出一个个窟窿,散落的稻谷里混着老鼠屎,化验员拿着报告直摇头:“这些粮食只能做工业酒精,人吃了会出事。” 管理层把能想到的招都试了个遍。撒过超声波驱鼠器,老鼠刚开始躲了两天,后来竟在机器旁搭了窝;请人来布电网,结果电死了三只麻雀,老鼠依旧在电线上窜来窜去。 最要命的是,国家明令禁止在粮仓用剧毒鼠药,怕污染粮食,开会时领导拍着桌子骂:“总不能让咱们守着金山,眼睁睁看老鼠当皇帝!” 这时,烧锅炉的刘建国蹲在角落抽着烟,忽然插了句:“我老家农村,粮仓都养猫。” 这话让会议室安静了几秒,随后有人笑出声:“城里的猫见了老鼠都绕道走,顶啥用?” 刘建国没反驳,第二天抱来个纸箱子,里面挤着四只刚满月的小猫,绒毛湿漉漉的,眼睛还没完全睁开。“试试呗,” 他挠挠头,“反正不用花啥钱。” 起初,小猫们比老鼠还怕生。粮库里的磨米机一启动,它们就钻到麻袋堆最深处,浑身发抖。刘建国每天下班后不回家,蹲在粮仓里给小猫喂米汤,用手一点点抹到它们嘴边。 有只瘸腿的三花猫总抢不到食,他就单独找个小碗,看着它吃完才走。半个月后,小猫们敢在他脚边蹭来蹭去,磨米机响起来,也只是抬抬头,继续趴在他的军大衣上打盹。 真正的训练从布老鼠开始。刘建国用旧棉布缝了个小口袋,里面塞着猫粮,系在绳子上在地上拖。刚开始小猫们只是好奇地看,直到有只橘猫猛地扑上去,爪子按住布袋不肯松,刘建国立刻从兜里掏出条小鱼干奖励它。 三天后,他把一只死老鼠扔在地上,橘猫犹豫了一下,叼起来跑到角落里啃得津津有味 —— 那是粮库 “猫军团” 的第一个 “战利品”。 三个月后,37 只猫正式上岗。每天清晨,刘建国打开粮仓门,猫们就像得到指令,“嗖” 地窜进粮囤缝隙。 保管员们发现,老鼠啃过的稻壳越来越少,墙角的鼠洞被扒得乱七八糟,连空气中的霉味都淡了。 有次夜里下大雨,刘建国不放心,打着伞去粮库,借着手电筒的光,看见三花猫蹲在粮囤顶上,雨水顺着它的毛往下滴,眼睛却死死盯着一个鼠洞,一动不动。 到了冬天,老鼠躲进地下仓库,猫们一时没了头绪。刘建国观察了两天,发现通风口有老鼠进出的痕迹。 他找来木板,给每只猫做了个带棉垫的小台子,架在通风口旁。橘猫蹲了两夜,终于堵住一只肥硕的田鼠,搏斗时爪子被铁网划破,刘建国给它涂碘伏时,小家伙喉咙里发出呼噜声,一点没挣扎。 2013 年,粮库的鼠患损失从每年 120 吨降到了 8 吨。 国家粮食局来检查时,看着仓库里悠闲踱步的猫,笑着说:“这法子比高科技还靠谱。” 刘建国这时已经成了 “猫司令”,他记了本日志,上面写着每只猫的生日、捕鼠数量,甚至还有 “橘猫爱吃黄花鱼,三花怕生人” 的备注。 如今刘建国退休了,接班的年轻人继续养着这些猫。粮库旁盖了间 “猫舍”,冬天生着炉子,墙上挂着刘建国手画的 “猫谱”。新员工来报到,第一课就是学怎么分辨每只猫的脾气。 风吹过粮囤,偶尔能听见猫爪扑击的声音,那是盘锦粮库最安心的动静 —— 比任何报警器都让人踏实。

0 阅读:2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