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拳出击!部分车企被清算的时候要来了!
新能源行业不合理竞争、价格战、以次充好、账期长这些根源问题,终于要被解决了!
7月16日,国家高级别会议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了深刻的讨论,直指目前新能源行业的非理性竞争现象。
能上高级会议的议题,都是切实影响到了人民生活和环境走向的大问题。
新能源 行业真的是该管管了。
会议不光指出了目前新能源行业的非合理竞争现象,也指出要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和督促车企落实好支付账期承诺。
每一点,都结结实实扎在了某些新能源车企身上。
成本调查、价格监测、生产一致性和支付账期,虽然是四个点,但其实都在讲一件事:质量问题!
价格战打了这么久,不光是车企自己的利润越来越薄,整体供应链的利润也在变薄。为了能继续用“低价”抢占市场,以次充好、粗制滥造的屡次不断,甚至还影响到了用户的用车体验和安全。
车企的宣传可以造假,但是供应链采购的发票价格却都是实话。
一个车企宣传说自己用了什么材料、什么电池、什么工艺,但高强度钢的价格就是会比低强度车身要高,来自宁德时代的电池就是会比二三线电池厂商要贵,供应链的发票价格并不会因为车企的“宣传”而改变价格。
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所做的就是这件事。车企对每一台车的用料到底是什么?从采购价格上就已经清清楚楚。
而生产一致性则更关注车企是否生产的车型质量全部一致。
新能源行业井喷之下,头部供应链的生产能力也在备受考验,有些车企在前期还能做到质量在线、用料扎实,但无论是自身产能还是供应链产能经受考验时,部分车企可能就会“灵光一现”。
曾经就有车企被曝出前期还在用宁德时代的电池,但后期就开始使用二三线厂家的电池,也有车企在不同的车身用料、工艺上做些不为人知的小手脚。
我们拿一个车身的生锈作为案例来说,对材料的镀锌防锈工艺本来就是生产的标准之一。但是为了节省成本,有的车企选择了单面镀锌或甚至不镀锌,这也就导致了用户买的新车没过几年就严重生锈,影响用车安全性。
但在高级会议的这次会议之后,在对价格、成本和生产一致性进行严格监控后,三管齐下,车企的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行为,将会毫无生产漏洞可言。
最后,高级会议提到了对60天账期兑现的监督问题,账期长、压榨供应链价格的行为终于得到了管理和重视。
这不光是解决行业的质量问题,也是在保证供应链企业能够有一个健康发展的空间,不至于因为资金问题“被迫”以次充好。
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永远都要靠着科技创新、质量在线才能有足够的竞争力,而不是靠着价格战、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来“以价换量”。高级会议这次对新能源行业重视,无疑是在“整治纠偏”。我们的新能源覆盖率越来越广,如果再不加以治理,无异于纵容放虎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