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

芸霄记史 2025-07-20 09:29:58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1995年,美国洛杉矶,一场盛大的升旗仪式正在举行,上万名华人齐聚现场,五星红旗缓缓升起,空中两架直升机拉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横幅。   整个活动由熊德龙一手组织,热烈的气氛让在场的人很多年都忘不了。   其实不只是这一件事,他还在国外创办了媒体,把中国故事持续讲给更多海外华人听,也让不少外国人开始重新认识中国。   虽然人在海外,但熊德龙最早想到的,是自己的养父母的家乡广东梅州。   从1979年起,他开始持续不断地将资金投入中国,建设教育和医疗等民生项目。   嘉应学院的德龙会堂,是他捐的第一个大项目;之后梅州的两座大桥、华侨博物馆和医院里的“凤庚楼”,都是他掏腰包建起来的。   这些地方,不仅方便了乡亲办事,也改善了不少人的生活。   熊德龙的善举没有局限在一个地方,看到中国很多地方的孩子因家境贫困上不了学,他又在云南、贵州、吉林等地捐建了希望小学,让很多小朋友终于能去学校读书。   他还拿出钱支持上千名干部去国外充电学习,希望这些人学到新的本领再回国出力。   这些年,他还设立了奖教金,每年固定奖励梅州优秀老师,2023年,他捐赠了电瓶车服务世界客商大会,成了当地的一道风景。   对于别人来说,做生意赚到钱已经很不容易了,再像熊德龙一样把钱投进公益里,其实并不常见,那熊德龙为什么这么做?   熊德龙出生在印尼,父亲是荷兰人,母亲是印尼人,但就在他还没记事的时候,母亲把他送到了孤儿院,从此,小小年纪的他与原生家庭隔绝。   两年后,他遇上命运的转折点,一对靠卖面条养活全家的广东梅州客家夫妇,走进了孤儿院。   他们已经收养了几个孩子,只想帮忙再带一个男孩回家,看到熊德龙瘦弱的模样,这对夫妻没多想,就把他接回了家,还给他取了现在的名字。   生活没有多少物质保障,但养父母一直坚持让熊德龙上学,还细心教他读中文、写汉字,也时常跟他说中国的故事。   小熊德龙的脸和别人不一样,身世特别,小时候时不时被同学排挤。   可每次遇上这种事,养母都强硬站出来为他撑腰。   正是这样的关爱和保护,让他心里有了想出人头地的决心,他不想辜负养父母,更想给他们一个好日子。   只是家里日子越过越紧,等他十六岁时,现实逼着他离开学校,去工厂当工人。   成年后,他借钱创业,最苦的时候还遇到工厂被大火烧毁。   眼看路走不下去了,养父母卖掉家里仅有的房子,把钱全都交给熊德龙,让他再去拼一次。   靠着这份信任与坚持,他从烟酒生意做到地产,最后成了大老板,当别人开始享受生活时,他回头把获得的一切投向了中国和帮助有需要的人。   在外人看来,熊德龙没有一滴中国人的血液,可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行动证明,“归属感”可以靠感情、靠认同感来建立。   他获得了很多荣誉,也被不少中国城市当做自家人,他常说,是养父母点燃了心里的中国根,这根扎得再深不过了。   信源:中国新闻网

0 阅读:1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