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42万炮弹到位,特朗普下令动手,中印巴对普京的态度惊人一致 7月以来,乌东战线再次紧绷。与此同时,西方在给乌克兰加紧“输血”的同时,却又意外地给俄罗斯空出了一个操作窗口。 路透社披露,一项由捷克牵头、北约配合的弹药支援计划在三个月内向乌克兰输送了42万枚炮弹,其中近四成来自美国库存。这批炮弹被视为支撑乌军抗压的“救命粮”,但从用途、来源到交付方式,都很难令人乐观。 首先,它不是美军现役弹药,而是从全球各地“扫货”的结果,包括冷战时期苏式库存、非北约国家老旧武器库。主要是155毫米榴弹炮弹,缺乏成体系的防空、反装甲弹种。在当前俄军主打无人机饱和攻击、远程打击和空基斩首战术的情况下,这种传统炮弹的“滞后性”已经非常明显。 乌军内部传出警告称,俄军7月上旬使用了超过1200枚巡航导弹和超2000架无人机,集中打击乌方的指挥所、弹药库与交通枢纽。面对这种高频率精确打击,乌军的炮兵火力哪怕数量充足,也难以组织成有效反击。 更现实的问题是弹药的消耗周期。以乌军当前日均消耗6000发的速度,这批弹药只能撑两个月。而据捷克方面透露,计划中承诺的180万发弹药将分阶段交付,节奏显然跟不上战场消耗。这批炮弹来的时候战线已经快绷断,用完了,下批还在路上。 就在这时候,特朗普突然发话了。 在与北约秘书长吕特的联合记者会上,特朗普口气很重。他要求俄罗斯必须在9月2日之前与乌克兰达成停火协议,否则美国将对俄实施“100%关税”,并对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在内的“俄油买家”展开二级制裁。 这段话看起来是对和平的威慑,实则是给了普京一把明牌的刀。 首先,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直接贸易已经因为前几轮制裁降到冰点,再征多少关税都无关痛痒。特朗普真正想打的是中印巴这些“替普京买单”的国家。他知道,如果这三国不松手,俄罗斯的战时财政就断不了流。 数据很明确:中国去年单月从俄罗斯进口原油超1亿吨,印度进口比例高达37.6%,巴西靠俄化肥撑住农业。特朗普想复制当年对伊朗的制裁套路,用“次级制裁”封锁俄罗斯的财政氧气罐。 问题在于,这招在伊朗身上还能奏效,在面对战略自主性越来越强的中印巴时,基本没用了。 而更讽刺的是,特朗普这番“最后通牒”一出口,反倒给了俄军50天的战略自由期——从现在到9月初,美国公开表态不动手,那就是等于告诉普京:“这段时间你想干嘛干嘛。” 美国国防圈自己都看得明白:你告诉敌人“50天后我才发飙”,那对方不趁这段时间下狠手才怪。 韩国情报部门透露,朝鲜6月就给俄罗斯提供了1200万发炮弹,准备派出3万名“技术兵”进驻俄军后勤系统。俄罗斯国内军工也在这一时间段启动了第二轮战时生产扩能。如果说上一阶段俄军还在试探节奏,现在这50天就是按表出征的窗口。 有分析认为,下一波主攻目标是苏梅州。俄军企图从东北方向切入,构建纵深16公里的战术包围圈,重演当年巴赫穆特的“拖刀计”打法。现在这个窗口期,很可能就是为这个方案量身定做的。 北约也意识到了问题,但已骑虎难下。更微妙的是,他们还试图拉中、印、巴下水,让三国“打电话劝普京谈谈”。结果三国的回应几乎形成了罕见的同步打脸。 中国外交部第一时间回应称,中俄合作“不针对第三方,也不接受任何单边制裁和外部胁迫”。言下之意很清楚:别指望我们配合你搞施压。 印度开始比较克制,但几天后也放了狠话。外交部发言人直接质问:欧盟自己5月还从俄罗斯进口了4亿欧元原油,为什么只盯着印度不放?并强调印度有40个能源供应国,不接受外部干预。 巴西总统卢拉更直白,借金砖场合发话称:“制裁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不能接受一个由西方决定的秩序。”同时他宣布将在金砖框架内组建“和平之友”机制,推进独立外交。 这等于是中、印、巴在公开场合对北约喊出“不干预、不传声、不背锅”的三连拒绝。在此前的外交格局中极为少见,意味着非西方国家已开始以集团姿态回击“胁迫型多边主义”。 在乌克兰战场这一轮看似美援加码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的结构性变化。乌军拿到了弹药,但只够撑两个月;特朗普放了狠话,却在实质上给了俄军攻势自由;而中印巴的集体表态,让西方传统的压力战术效果几近归零。 这场战局,打到现在已不仅仅是俄乌冲突的问题,而是权力格局重构的试炼场。谁能掌控战场节奏,谁能决定经济生命线的走向,才是真正的话语权所在。 参考资料: 《近三月乌克兰获42万发炮弹,来源多为非北约库存》路透社 《特朗普:若俄不谈判将对俄油买家实施制裁》美联社
乌军42万炮弹到位,特朗普下令动手,中印巴对普京的态度惊人一致 7月以来,乌东战
半暖半夏微光
2025-07-20 10:17:50
0
阅读: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