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胡尔·甘地:80%的电视机部件来自中国,印度制造只是组装。原因是印度对“客户”态度不正确
拉胡尔是在野的国大党,攻击莫迪,所以能说真话。印度人并不傻,知道只干组装不行。也没哪个国家傻,组装干一阵子,就会和当初中国一样,大骂。
之前闹的一个事,空调生产,每年需求增长很多,一千多万台,但要进口中国零部件,就闹着自己生产。天太热没办法了,就还是进口。
如果想从组装升级,按定义,就要对产品作出“实质改变”。这个看上去不难,买个机器来,放入原料,输入能源,实质改变就能发生。
但这种“实质改变”,出来的往往是中间件,而非面对消费者的产品。例如整个芯片行业,没有任何东西是卖给普通消费者的。晶圆、晶圆加工、封装,很多种中间产品,都和消费者没有任何关系。
按行业分工,大多数搞生产的企业都在做中间件,和消费者没有关系。这些企业销售产品的下家还是企业,叫“客户”。消费者只会买最终的工业成品,和客户特性很不一样。
消费者的特点是好胡弄、好忽悠,不少行为就是大傻。一个东西基本能用,即使价格差异极大,品质差异极大,只要卖出去了生意就能成立。别国消费者不接受,本国消费者总可以忽悠,对别国的加关税、贸易壁垒。美欧消费者出的钱比中国消费者多多了,产品性能还差得多,但这反而成了经济最大优势,GDP弄挺高。
印度企业对消费者很有一套,一些廉价产品在非洲都卖得不错。
但全球企业自己作为“客户”,是非常挑剔的。品质差了,价格贵了,都是要命的,弄不好企业就完蛋了。
所以,真正的制造业竞争是在这个层面,能不能让“客户”满意。印度企业作为客户才知道,中国企业竞争力多强,狠命制裁都没法减少逆差。印度消费者反而不太清楚,有不少狂妄自大的。
让全球的企业客户满意,非常困难。这也是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做不好的事。组装是面对最终消费者的,这个难度低,不少国家能做,做衣服也是。
全球企业,作为客户评估产品的时候,就会深入到“供应链”。最后,一个国家真正的实力就体现在供应链上,对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性有多大。除了原材料,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是无足轻重的,没有什么产品真正进入供应链。
想要进入全球供应链,就需要很不一般的标准,不能像胡弄消费者那样做事。这需要文化改造,最根本的就是认真做事。印度文化里,对客户的态度不够认真。不少印度人认识到了这一点,像拉胡尔这样,想做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