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从“人间烟火”到“生存困局”:苏州东渚夜宵摊搬迁风波中的政策温差

“地摊经济是人间烟火,是中国的生机。”2020年前总理李克强的这句评价,至今仍是城市治理中民生导向的重要注脚。然而在苏州

“地摊经济是人间烟火,是中国的生机。”2020年前总理李克强的这句评价,至今仍是城市治理中民生导向的重要注脚。

然而在苏州高新区东渚街道,二十余户在此经营十余年的夜宵摊主,却正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生存考验”——一份仅以“领导要求”为由的搬迁通告,将他们推向一处涉嫌违章搭建、存在消防隐患且收费高昂的“临时疏导点”。这场关乎底层生计的风波,暴露出中央政策善意与地方执行偏差之间的刺眼温差。

一纸“最后通牒”:十年烟火遭遇“突然切割”

东渚菜场周边的夜宵摊群,早已是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从傍晚到凌晨,烧烤的烟火、砂锅的热气、豆浆的香气交织成市井烟火气,不仅温暖着居民的日常,更支撑着二十余个家庭的生计。摊主李师傅在此经营十二年,每天从下午5点忙到凌晨2点,“除去食材成本,每月能赚三四千元,刚好够房租和孩子学费,这摊子就是全家的‘饭碗’。”

但这份安稳在2025年7月31日被彻底打破。摊主们收到了落款为“东渚菜场管理办公室”的通告,内容简单却强硬:“应领导要求,为配合东渚夜宵引导点工作,限7月31日前搬至龙景物业公司临时疏导点,否则将强制驱离或锁车。”

“没有提前调研,没有政策解读,甚至连‘夜宵引导点’的具体规划都没见过,突然就给了‘最后通牒’。”摊主王大姐(化名)的摊位靠着菜场人流量维持生意,她拿着通告红了眼眶,“新地方在龙景小区深处,离菜场核心区足有800米,熟客根本不会绕路去,这不是逼我们关门吗?”多位摊主证实,此前街道从未就搬迁事宜与他们沟通,所谓“规范管理”的说法,在他们看来更像“一刀切”的驱赶。

疏导点三重困局:违章、隐患与“天价”收费的生存挤压

摊主们实地探访的龙景物业公司“临时疏导点”,不仅未让“规范经营”落地,反而埋下多重风险。

违章搭建无合规根基是首个硬伤。现场未见任何规划许可、建设工程备案或消防验收文件,周边商户透露,这片约200平方米的铁皮棚是“一个月内突击搭起来的”,连土地使用性质都未明确公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临时建筑需经规划部门审批且使用期限不得超过2年,而该疏导点未公示任何审批痕迹,涉嫌违章搭建。

消防安全隐患更令人心惊。记者走访发现,疏导点内摊位密集排列,通道宽度不足1.2米,燃气罐与电线杂乱堆放在角落,未配备灭火器、消防栓等基础设施。“我们做夜宵离不开燃气和电器,这么窄的通道、这么乱的线路,万一漏气着火,跑都跑不出去。”摊主陈师傅指着拥挤的场地忧心忡忡,这显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人员密集场所需保障疏散通道畅通”的强制性规定。

最让摊主难以承受的是收费压力。龙景物业公司要求入驻摊主每月缴纳800-900元费用,而摊主们原经营区域从未收取任何费用。“我们卖一份烧烤赚5块钱,一天流水也就几百元,除去食材、人工,每月纯利润最多4000元,这近千元费用要占去四分之一。”李师傅算了笔账,“搬过去就是白忙活,不如干脆停业。”对比多地“免费疏导点+低成本管理”的政策实践,这样的收费标准让摊主质疑“借规范之名谋利”。

政策善意与执行偏差:民生导向不应成“纸面要求”

这场风波的核心矛盾,在于地方执行与中央政策的明显背离。中央文明办2025年明确要求“摆摊不再纳入文明城市考核”,强调“文明执法、避免强制驱赶”,而东渚街道的做法却与之背道而驰:以模糊的“领导要求”替代明确政策依据,以“强制驱离”威胁替代协商沟通,以涉嫌违章的场地充当“规范疏导点”,本质是将“疏堵结合”异化为“以堵代疏”。

摊主们的疑问更直指管理漏洞:为何未经审批的违章场地能被指定为“官方疏导点”?每月近千元的收费标准是否经过听证、有无物价备案?费用流向是用于场地维护,还是成为物业盈利渠道?通告落款的“东渚菜场管理办公室”与龙景物业公司之间是否存在权责关联?这些疑问的悬而未决,让“规范管理”的初衷蒙上阴影。

民生无小事:别让“烟火气”在粗暴管理中消散

城市的温度,藏在对底层生计的包容里。地摊经济不是城市的“对立面”,而是民生保障的“缓冲带”。规范夜宵市场本无可厚非,但前提是守住合规底线、尊重民生需求——疏导点需先过规划与消防关,收费需经得起成本核算与听证程序,搬迁更需与摊主充分协商、留足过渡空间。

在此我们呼吁苏州高新区相关部门:立即暂停强制搬迁行为,对龙景疏导点的规划合规性、消防安全进行全面核查;公开收费标准的制定依据与费用流向,确保不与民争利;组织摊主、居民、物业多方协商,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划定真正便民、安全、平价的经营区域。

别让“人间烟火”在粗暴管理中消散,别让底层从业者的生计之路被随意阻断。唯有将“民生为本”的政策善意落到实处,才能让城市既有秩序的“面子”,更有民生的“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