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想等了!中国统一台湾已成定局,他们也早就看明白了。现在的问题是,美国能不能抢在统一之前,把命门芯片链搬回自己手里。 这场以芯片为核心的博弈,其实已经明牌了。台积电这家台湾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成了美国眼中的“战略宝藏”。从特朗普政府开始,美国就频频出手。 目的并不复杂:趁还来得及,把台湾的先进芯片技术和产业链核心部分搬进美国本土。 先说动作。美国先是一顿操作,花式邀请台积电去美国设厂,承诺各种财政补贴,但等台积电真动身准备建厂,却发现补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到位,反倒是自己得往里贴钱。 与此同时,美国还想让台积电“顺手”帮一把自家芯片老厂英特尔。 更让人琢磨的是,美国一边想掏空台湾的芯片家底,一边却在政治上打起了擦边球。2022年,美国国务院官网悄悄删掉了“不支持‘台独’”的表述。 这边台湾当局也很“配合”,不仅在军事开支上大幅上涨,直接干到了GDP的3%以上,而且在技术和产能转移上也是一路绿灯,但岛内民调显示,90%的台湾民众都觉得这是一种“败家式配合”。 巧的是,美国国内最近也开始有人讨论是否应该“战略性放弃台湾”。 理由很简单——与中国在台海问题上硬碰硬,成本太高,不如趁早把值钱的东西先搬走。这种态度背后,其实是对台海未来走势的预判:统一已是大势,美国无法阻挡,只能尽量在局势明朗前,多捞一些经济利益。 但搬芯片这事,说得容易,做起来难。芯片产业链的复杂远超想象,不是把工厂建好就行。像英伟达和台积电合作的 Blackwell 芯片,即便晶圆在美国生产,最后还是得运回台湾完成封装这关键一步。 而且美国承诺的补贴也没那么好拿,《芯片和科学法案》的补贴发放进度很慢,不少企业还抱怨,客户根本不愿意为 “美国制造” 的芯片多花钱。 更麻烦的是,美国本土不仅建厂、生产的成本比台湾高得多,还缺芯片行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想短时间追上台湾几十年积累的产业基础,难度特别大。 美国本土面临成本高、人才短缺的问题,想在短时间内复制台湾几十年发展的成果,几乎不可能。而台积电的成功,也离不开大陆这个最大市场的支撑,单纯靠补贴建厂,并不能解决核心问题。 更现实的是,芯片是全球合作的产物,强行把产业链拆开,不仅代价高,还容易两败俱伤。美国曾试图主导日本、韩国的半导体产业调整,但效果并不理想,这次如果对台湾做同样的事,结果大概率也不会如愿。 所以这场“芯片大转移”看似是技术战,其实是利益战,是美国试图在地缘政治博弈中抢占先机的临时方案。但统一趋势无法阻挡,中国大陆不会坐视不理,而台积电这样的企业,唯有在和平发展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