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郑丽文接受记者采访时 说台湾不会变成第二个香港,反而可能成第二个乌克兰。 郑丽

郑丽文接受记者采访时 说台湾不会变成第二个香港,反而可能成第二个乌克兰。 郑丽文这话说得也太自欺欺人了吧?一边跳出来反对一国两制,一边拿乌克兰的事煽风点火、制造恐慌,纯属混淆视听。她还说乌克兰是“维持现状”,这不扯吗?乌克兰那情况本质就是闹独立、反对统一, 她却把这跟“维持现状”绑在一起,难道在她眼里,“维持现状”就是一国两制的铺垫?说白了,这种所谓的“维持现状”,不就是政客忽悠人的把戏吗?根本不是真为民众好。 和平从来不是回避统一的借口,大家都想安安稳稳过好日子,但有些政客就爱靠制造恐惧拉选票、博眼球,搞得两岸之间气氛紧张,让民众没法团结合作。真要是为老百姓着想,就该说实话、讲实情,而不是捡好听的话说,把民众当傻子骗。 把香港和乌克兰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案例放在一起比较,本身就充满了强烈的暗示性。对于台湾民众来说,“第二个香港”的恐惧是具体而微的,它指向的是生活方式、司法独立和言论空间的改变,是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忧虑。 而“第二个乌克兰”则完全是另一幅画面,炮火、废墟、流离失所,是瞬间降临的毁灭性灾难。 郑丽文用一个更极端、更血腥的想象,去替代另一个相对“温和”的恐惧,这操作本身就让人感到一丝不安。她似乎在说,你看,还有更糟的,所以你们该害怕的不是那个,而是这个。 可她对乌克兰局势的描述,又显得过于轻巧和片面。她将乌克兰的处境归结为“维持现状”,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乌克兰的悲剧,根源在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悍然侵犯,其人民为了保卫家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哪里是“维持现状”?这分明是在战火中求生存,是在破碎的山河上重建尊严。 把这样一场卫国战争,轻飘飘地定义为“维持现状”,不仅是对乌克兰人民苦难的漠视,更是对历史事实的公然扭曲。这种扭曲,目的何在? 难道是为了将“反抗侵略”与“维持现状”这两个概念恶意捆绑,从而暗示任何改变现状的举动,都会招致类似的下场? 这就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台湾政坛那个被说烂了的词——“维持现状”。这个词就像一个万能的魔术口袋,每个政客都能从里面掏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有的人说“维持现状”是维持中华民国的框架,有的人说“维持现状”是维持一个事实独立的政治实体,还有人说“维持现状”是两岸和平发展的过渡期。同一个词,在不同人嘴里,含义可以天差地别。 郑丽文作为国民党籍的政治人物,她口中的“维持现状”,又究竟是谁的“现状”?是台湾两千三百万人民安居乐业的现状,还是某些政治势力为了选票而刻意营造的紧张对峙的现状? 这种语焉不详的表述,恰恰成了政客们操弄民意的最佳工具。他们不需要给出清晰的路线图,只需要用一个模糊的口号,就能让不同立场的选民都觉得自己被代表了。 政治人物在公开场合的每一句话,往往都不是随口说说,背后都有着精密的计算。当和平统一的声音被一些人刻意描绘成“吞并”和“投降”时,当理性的对话空间被“卖台”的标签挤压得越来越小时,制造恐慌就成了最廉价也最有效的选举策略。 通过渲染外部威胁,可以迅速凝聚支持者,转移内部矛盾,让自己扮演成那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守护者形象。这种剧本,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上演过,屡试不爽。 可代价是什么?代价是社会撕裂,是民众在无休止的意识形态对抗中耗尽心力,是两岸之间本就脆弱的互信被一点点蚕食。 老百姓要的其实很简单,无非是安稳的日子,是孩子能有好的未来,是自己辛苦赚的钱不会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冲突而化为泡影。 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家园变成任何地方的“第二个”,无论是香港还是乌克兰。他们需要的是实话,是能够真正带领他们走向和平与繁荣的务实方案,而不是那些听起来慷慨激昂,实则空洞无物的口号。 当一个政治人物选择用最恐惧的想象来博取关注时,我们或许应该问一问:她究竟是在为民众的未来担忧,还是在为自己的政治前途铺路? 在这场复杂的博弈中,谁才是真正的棋子,谁又是那个落子无悔的棋手?这盘棋,又究竟要把台湾带向何方?这些问题,恐怕比任何耸人听闻的比喻都更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