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遮羞布,振聋发聩!他说:“今日之中国纵欲汹汹,各种欲望,各食其能,各谋其力,如果一个民族的民风,伴随着重功利、轻道义,这个民族将内不能安,外不能立……”字字诛心,发人深省! 这番话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也让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想想物质富足之后,我们到底缺失了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大家从过去物质匮乏的日子走进了丰衣足食的时代,追求更好的生活本无可厚非。 但不知不觉中,“赚钱”似乎成了很多人唯一的目标,衡量成功的标准也渐渐变成了房子有多大、车子有多贵、存款有多少。 这种心态蔓延开来,就出现了一些让人寒心的事:有的商家为了多赚钱,在食品里掺假、用劣质原料;有的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自己却挥霍享乐;还有人看到老人摔倒不敢扶,怕被讹诈,因为类似的碰瓷事件实在太多了。 就像浙江那位好心送老人去医院的年轻人,不仅没得到感谢,反而被诬陷索赔,这样的事情多了,谁还敢轻易行善?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功利心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孩子从小就被教育“好好学习才能赚大钱”,却很少有人教他们要善良、要守规矩、要懂得尊重他人。 职场上,有的人只顾着抢功劳、往上爬,不惜背后拆同事的台;邻里之间关起门来各自生活,哪怕住对门也互不相识,遇到困难很少有人愿意搭把手。 王德峰教授说“民族将内不能安”,大概就是指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当大家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社会就会变得冷漠又脆弱,一点小事都可能引发矛盾。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是市场经济,讲利益很正常。但利益和道义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一个真正强大的民族,绝不能只靠金钱支撑。 就像那些让人敬佩的企业家,不仅把生意做好,还会捐钱做公益、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那些普通的志愿者,不求回报地照顾老人、保护环境,他们用行动证明,坚守道义不仅能帮助别人,也能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 《美好生活大调查》的数据也显示,现在越来越多人觉得,兴趣爱好和身边人的陪伴比单纯的收入增长更能带来幸福感,这说明大家已经开始意识到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留下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儒家讲的“仁爱”、道家说的“顺其自然”,都是在告诉我们要平衡利益和道义的关系。解决当下的问题,不需要多么复杂的办法,关键在于每个人的一点点改变。 家长可以多给孩子讲讲做人的道理,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道德教育,而我们普通人在生活中,不妨多一份善意: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搭把手,做生意时多一份诚信,与人相处时多一份包容。 王德峰教授的话不是要否定我们取得的成就,而是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要弄丢了精神家园。一个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从来都不是货币的多少,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善良、诚信和道义。 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坚守道义、传递温暖,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我们每个人也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收获真正的幸福,这或许就是这番话带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