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赖岳谦教授的确遇到麻烦了。 因长期为两岸和平统发声,被民进党打压,目前赖教授不仅丢掉了台《中时电子报》社长一职,被台湾政治大学开除,失去了个人经济来源,更可恨的是被绿媒攻击。 赖岳谦教授最近的日子,恐怕不太好过。一个学者,能遇到多大的麻烦?麻烦到自己的个人电脑成了黑客的“游乐场”,三天两头被攻击,最后实在没办法,一咬牙,换成了华为手机和鸿蒙系统。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像电影情节,但它就真实地发生在了这位长期为两岸和平发声的台湾学者身上。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压力,来自他赖以生存的环境。先是他执教数十年的台湾政治大学,他已经告别了那个熟悉的讲台。紧接着,他在《中时》电子报这个重要的发声平台,也发生了变化。 一连串的变动,让他的经济来源一下子成了问题。对于一个把学术和评论当作事业的人来说,这无异于釜底抽薪。更让人心烦的是,岛内一些绿色媒体像是盯上了猎物,对他进行轮番轰炸,各种帽子扣过来,言语之刻薄,让人难以想象。这种全方位的挤压,让一个年过花甲的学者,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你可能会问,他到底说了什么,要承受这么多?说白了,就是他一直在说一些人不爱听的话。他谈历史,谈文化,谈两岸之间血脉相连的事实。 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两岸中国人应该坐下来好好谈,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分歧,避免兵戎相见,让老百姓遭殃。这种主张,在当下岛内的某些政治氛围里,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于是,他的观点被曲解,他的善意被污蔑,他本人也被贴上了各种标签。这种“抹红”的手法,在台湾并不新鲜,但每一次落到具体的人身上,都是一种沉重的伤害。 有意思的是,越是面对这种压力,赖岳谦教授越是频繁地回到大陆。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行程,更像是一种“充电”和“寻根”。他的祖籍在浙江,每次踏上这片土地,他都会显得格外感慨。 他会去走走老家的路,看看那里的变化,和乡亲们聊聊天。这种与土地的连接,是任何政治攻击都无法切断的。他曾在节目中动情地描述,当他在大陆看到那些熟悉的文化符号,听到那些亲切的乡音时,内心会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这种感觉,或许正是他面对外界狂风暴雨时,内心那份笃定的来源。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他的电脑被攻击后,会选择华为和鸿蒙,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选择,更像是一种态度的表达。 这种选择背后,其实充满了无奈。一个学者,本该专注于书斋和讲台,却要分出心来应对网络攻击和人身安全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 他换用华为和鸿蒙,坦言是因为感觉更安全。这简单的一句话,透露出多少辛酸。当一个人的专业领域无法保护他时,他只能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寻找一个可以喘息的缝隙。这就像一艘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暴,船长不仅要调整航向,还得亲自去堵那些漏水的窟窿。 赖岳谦的遭遇,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台湾社会某些复杂的侧面。一个理性的声音,为何会如此艰难?一个追求和平的学者,为何会落得如此境地? 当一个人的声音与所谓的“主流”相悖时,他应该选择坚持,还是被迫沉默?赖岳谦用他的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这个答案背后付出的代价,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对于他的选择和遭遇,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