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微风]由于11月8日凌晨俄军的远程精确打击, 乌克兰境内所有的火力发电厂都已关

[微风]由于11月8日凌晨俄军的远程精确打击, 乌克兰境内所有的火力发电厂都已关闭运营。 乌克兰最大的电力生产商表示,所有电力都已降至零,并担心乌克兰人将如何度过这个冬季。 请记住,一个星期前,泽圣还发表措辞严厉的声明:乌克兰将对俄罗斯所有能源设施实施远程打击,必须让俄罗斯人“没电、没水、缺油”。 一夜之间,乌克兰的电网系统几乎被推回了原始时代。这不是什么电影里的末日场景,而是发生在2024年冬天的真实一幕。 当刺骨的寒风开始席卷东欧平原,乌克兰人等来的不是暖气,而是席卷全国的黑暗。乌克兰最大的私营能源企业DTEK的负责人沉痛地宣布,他们旗下所有的火力发电厂,在俄军凌晨发动的精确打击中,全部停止了运转。这不是简单的电力短缺,而是电力输出直接归零,一个现代国家的心脏,在瞬间被按下了暂停键。 电力归零意味着什么?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手机没电,网络中断。但在乌克兰,这代表着更深层次的生存危机。 城市的供暖系统依赖电力驱动水泵,没有电,就意味着暖气管道里的热水停止循环,再坚固的楼房也变成了冰窖。供水系统同样瘫痪,高层居民家里的水龙头流不出一滴水。医院的备用发电机在超负荷运转,燃料能撑多久成了医生们心头最大的疑问。 地铁停运,交通信号灯熄灭,整个城市陷入一种混乱而缓慢的停滞状态。人们开始在寒风中排起长队,不是为了抢购什么稀缺物资,仅仅是为了给手机充电,为了和外界保持一丝微弱的联系。这场景,仿佛是对一个星期前那番豪言壮语的冰冷回应。 时间倒回一个星期前,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视频讲话中,语气前所未有的强硬。他明确表示,乌克兰正在大力发展和生产自己的远程打击武器,目标直指俄罗斯境内的能源设施。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必须让俄罗斯人也感受到,什么是没电、没水、缺油。” 这番话被外界普遍解读为乌克兰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即从被动防御转向对等反击,将战火引向俄罗斯的后方。 这番声明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乌克兰国内的士气,许多人认为,只有让俄罗斯民众也体会到战争的切肤之痛,才能迫使克里姆林宫回到谈判桌前。 然而,战争的残酷之处在于,它往往不会按照任何一方的剧本上演。就在乌克兰人还沉浸在“以牙还牙”的预期中时,俄罗斯的报复来得如此迅速、猛烈且精准。他们似乎早已预料到乌克兰能源系统的脆弱性,并将其作为了冬季战役的核心打击目标。 这已经不是俄罗斯第一次这么做了,去年冬天,乌克兰的电网就曾遭受过毁灭性打击,但这一次的规模和效果似乎更为彻底。 俄军动用了大量的无人机和巡航导弹,如同外科手术般,精确地切除了乌克兰能源系统的一个个关键节点。这种打法背后透露出的逻辑很清晰:在冬季来临前,摧毁对方的抵抗意志和生存基础,比在战场上取得战术胜利更为高效。 这场围绕能源设施的攻防战,正在将现代战争的形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传统战争中,军队打击的是军事目标,但如今,关乎民生的基础设施却成了最优先的打击对象。这背后是一种残酷的计算:一个国家可以承受军队的伤亡,但很难忍受整个社会在寒冬中陷入瘫痪。 乌克兰方面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泽连斯基才会发出那样的威胁。但问题在于,乌克兰是否真的具备对俄罗斯能源设施造成同等规模破坏的能力? 尽管乌克兰已经成功研发并使用了如“Palianytsia”远程无人机和“Rudy-300”等远程攻击武器,也多次袭击了俄罗斯的炼油厂和油库,但俄罗斯幅员辽阔,能源设施分布广泛且防护严密。想要实现让俄罗斯全国“没电、没水、缺油”的目标,以乌克兰目前的能力来看,还相去甚远。 这种不对称的报复能力,让乌克兰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局面。他们可以象征性地打击俄罗斯的几个目标,但俄罗斯却有能力让乌克兰整个国家陷入黑暗。这种“你打我一拳,我砸你全家”的模式,让冲突的螺旋不断上升,而承受痛苦最深的,永远是那些手无寸铁的平民。 当基辅的市民在零下几度的气温里裹着毯子,当哈尔科夫的孩子们在烛光下写作业,当扎波罗热的前线士兵担心后方家人的安危时,战争的胜负似乎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这个冬天,他们该如何熬过去。国际社会的援助和修复团队正在争分夺秒地工作,但面对如此系统性的破坏,修复工作将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马拉松。 这场黑暗与寒冷的围困,究竟会把乌克兰推向何方?是会磨灭他们的斗志,还是会激发出更强烈的抵抗决心?而乌克兰扬言的反击,又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到来?当基础设施成为战场,当平民的日常生活成为攻击目标,这场冲突的终点又在哪里?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