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无耻!内塔尼亚胡倒打一耙,以军全面封杀中国汽车,中方霸气回应。 以色列怕是“忘了”自己用传呼机远程攻击真主党的事了,这么“无耻”的事都干了,如今却来倒打一耙,非要说中国汽车存在“信息安全风险”要全面封杀。 难道他真以为中国会像以色列一样搞这种下三滥的手段?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哪里是担心安全,分明是内塔尼亚胡为了讨好美国硬找的借口,只是这种又当又立的操作,着实令人发笑。 对于以色列的无耻行径,中国驻以色列大使肖军正早就明确表态,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指控只有四个字:“毫无根据”!全球几十个国家都在放心使用,从没出现过所谓安全问题。 这出戏的开场,就充满了戏剧性的讽刺。以色列政府部门突然发布声明,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进入其公共部门运营,并呼吁民间也慎用。 理由冠冕堂皇,说这些智能汽车可能收集敏感数据,甚至被远程操控。这番话说得义正词严,仿佛自己是全球网络安全的守护者。 可全世界的网友都笑了,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想起了那件轰动全球的“传呼机爆炸案”。就在不久前,以色列情报机构通过供应链,在数千台传呼机里植入炸药,并远程引爆,造成了大规模的伤害。这种将民用设备武器化的操作,可以说是开创了现代战争的恶劣先例。 一个亲手把民用通讯工具变成炸弹的国家,现在却一本正经地担心别国的汽车会“被远程操控”,这种贼喊捉贼的戏码,实在是让人大开眼界。 那么,以色列口中的“信息安全风险”到底站不站得住脚?说白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双标。今天的智能汽车,无论产自哪个国家,本质上都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配备了大量的传感器和联网模块。 它们确实会收集数据,比如导航记录、驾驶习惯等,这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比如智能导航、远程诊断。但关键在于,这些数据如何处理、存储和使用。中国汽车制造商早已多次公开声明,所有数据都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并且核心数据的处理和存储都在境内进行。 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国汽车真的存在如此巨大的安全漏洞,为什么全球几十个国家,包括许多对网络安全极为挑剔的欧洲发达国家,都在大规模采购和使用?难道他们的情报部门都集体失职了?显然不是。这只能说明,所谓的“安全风险”根本就是一个凭空捏造的借口。 既然不是安全问题,那以色列的真实意图是什么?答案恐怕并不在特拉维夫,而在华盛顿。近年来,美国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打压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从5G到芯片,再到如今的电动汽车。美国政客反复炒作“中国威胁论”,并向其盟友施压,要求他们一起围堵中国产品。 以色列作为美国在中东最铁杆的盟友,在关键时刻表忠心、递投名状,似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内塔尼亚胡政府目前正面临巨大的内外压力,国内抗议不断,国际上也因加沙问题而备受指责。 在这种背景下,通过配合美国的战略,打压一下中国,既能向“老大哥”展示自己的价值,又能转移国内外的视线,可谓一石二鸟。这种将商业问题政治化、安全化的操作,虽然无耻,但在政治上却很“实用”。 这种倒打一耙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中以两国正常的经贸关系,更破坏了全球化的商业信任基础。如果每个国家都可以随意用“国家安全”这个万能借口来封杀别国的产品,那么国际贸易规则将形同虚设。今天你可以封杀中国的汽车,明天中国是不是也可以封杀你的芯片? 后天别的国家是不是也可以找各种理由封杀你的农产品?这种互相猜忌、互相设防的恶性循环,最终只会导致全球产业链的断裂和合作的倒退。 中国驻以色列大使肖军正用“毫无根据”四个字回应,既是对以色列无端指控的直接驳斥,也体现了中方在处理此类问题上的克制与自信。我们没有必要跟对方陷入口水战,事实和市场会给出最好的证明。 这场围绕中国汽车的闹剧,其实是全球地缘政治博弈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在当今世界,技术和商业早已不是单纯的竞争,而是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色彩。 当一个国家开始用自己做过的事情去污蔑别人时,它的信誉就已经破产了。以色列的这一举动,短期内或许能取悦美国,但长期来看,失去的是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和合作伙伴的信任。 而对于中国来说,这更是一个警醒: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也要做好应对各种“莫须有”罪名的准备。面对这种又当又立的对手,我们除了霸气回应,更重要的是用实力说话。 那么,你认为这种以“安全”为名的贸易保护主义会愈演愈烈吗?中国企业又该如何在这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突围?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