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据《基辅邮报》消息,特朗普政府主张从联合国决议中删除那些确认乌克兰领土完整并谴责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及其他地区的措辞。美方似乎坚持要求将决议重新表述,使用更宽泛的“乌克兰战争”一词,而不提及“领土完整”或克里米亚被占领。 这一立场转变来得突然,却悄然改写着国际社会对俄乌冲突的表态逻辑,背后牵扯的各方博弈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 要理解这一调整的分量,得回溯多年来联合国涉乌决议的表述传统。 早在2014年克里米亚公投后,第68届联合国大会就通过决议,明确认定公投结果无效,重申对乌克兰领土完整的承诺,当时美国正是投下赞成票的100个国家之一。 此后多年,无论是2022年谴责“侵略造成人道主义后果”的决议,还是2025年2月联大通过的两份涉乌决议,“领土完整”都是反复强调的核心原则,甚至美国自己提交的“和平道路”决议草案,也在欧盟国家修正案推动下加入了相关表述。 如今美方突然要求删除这些标志性措辞,相当于要推翻过去十多年来国际社会在这一问题上的共识基础,这种反转自然引发广泛关注。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调整并非孤立出现,而是与当前俄乌局势和各方立场变化紧密交织。随着冲突进入拉锯消耗阶段,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态度已悄然转变,从最初坚决要求收回包括克里米亚在内的全部领土,逐渐承认无法通过军事手段实现目标,转而寻求外交解决途径,甚至同意以当前战线为基础停火谈判。 而俄罗斯方面始终坚持,任何和平解决方案都必须考虑冲突根源问题,对克里米亚的地位更是寸步不让。特朗普政府此时调整决议措辞,似乎正迎合了这种战场局势的现实变化,也暴露出美国对持续投入这场冲突的耐心正在消退。 美方立场的转变还直接加剧了美欧之间的分歧。 就在2025年2月的联大投票中,欧盟国家还通过三份修正案,硬是将美国草案中“俄乌冲突”的中立表述改为“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并强行加入领土完整相关条款,当时美国只能投下反对票,最终却不得不接受修正后的决议文本。 如今美国主动要求删除这些欧盟极力坚持的表述,相当于公开与欧洲盟友的强硬立场划清界限,这种分歧自伊拉克战争后实属罕见。 有分析指出,欧洲国家依赖美国安全保护却又坚持对俄强硬,而美国更想从这场消耗战中抽身,这种战略差异正在联合国舞台上不断放大。 这一措辞调整背后,还有着更深层的国际格局变化。 过去联大涉乌决议常呈现西方支持乌克兰、部分国家支持俄罗斯的对立局面,但2025年的投票显示,发展中国家弃权率高达35%,越来越多国家不愿选边站队,反而呼吁关注冲突根源和全球粮食、能源安全等衍生问题。 特朗普政府或许正是看到了这种趋势,试图通过“乌克兰战争”这种中性表述,将自身定位从中立调解者,而非冲突一方支持者,以争取更多发展中国家的理解。 而安理会层面,中美俄三国罕见共同支持美国提出的决议,更说明单纯强调“领土完整”的传统表述,已难以适应当前更复杂的博弈格局。 不过,美方的这一诉求能否真正落地,仍存在诸多变数。联合国决议的通过需要足够多国家支持,而欧盟国家大概率会继续坚持原有立场,发展中国家对领土完整原则也有自己的考量。 更关键的是,领土问题始终是俄乌冲突的核心症结,仅仅通过决议措辞的模糊化,未必能推动双方达成实质共识。 俄罗斯早已明确表示,不会承认任何以武力威胁取得的领土变更,但也不会忽视当地民众的选择,这种立场短期内不会改变。 从曾经的坚定支持者到如今的“措辞修正者”,美国在联合国涉乌决议上的立场转变,无疑给本就复杂的俄乌和平进程增添了新的变量。 这一调整会让和平谈判更快到来,还是会因模糊核心争议而加剧分歧?欧洲盟友会被迫妥协,还是会继续坚持自身立场?乌克兰的领土完整诉求,又将在这场大国博弈中何去何从?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