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的很多公务员,本来起点是差不多的,但几年过去,差距就大了起来。有人像是坐上了火箭,一路晋升,年纪轻轻就成了单位的骨干;而有的人呢,却好像被焊死在了某个岗位上,成了大家口中的那个“编制螺丝钉”,日复一日,原地打转。

1)
应该讲,公务员是体制内单位中流动性相对较强的职业,不像教师,基本上一辈子就待在一个单位。公务员流动的方式有许多,除了组织任命这种被动的方式,还有参加遴选/选调考试这种主动的方式。
遴选和选调,通常是从基层单位调到更高级别的机关去,这是基层公务员一个向上流动的机会。这条路现在在各地越来越普遍,但这个机会不是“阳光普照奖”,学历、工作年限,甚至一些你懂的背景因素,都会成为门槛。
特别是学历,在遴选的时候常常是一道硬邦邦的坎。一个名校的硕士,哪怕工作经验不多,也可能比一个经验丰富但只有大专学历的基层“老江湖”更容易拿到入场券。这种“唯学历论”的风气,确实让很多能力强的人有苦说不出。
也确实有一些基层公务员,因为学历不达标,或者年龄超标等因素失去了选调机会。从此之后,即便工作经验再丰富,业务再精通,也基本不能再晋升了,他们成了一颗只能在原地转动的“螺丝钉”,被慢慢消耗。
2)
客观而言,遴选和选调这种方式,的确把一些优秀的基层人才选拔到了市级机关、省级机关。这些人也争气,不仅工作干得漂亮,还通过参与大项目迅速成长,很快就成了部门的核心。
但另一方面,遴选和选调的竞争又非常激烈,符合条件的人数非常多,机会只能被少数人享受。
面对这种局面,是不是就只能“躺平”认命了?当然不!想打破困境,主动权还得抓在自己手里。我们要把自己的本事练硬,业务能力是立身之本,多学习、多考证、多参加培训,让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变成谁也拿不走的硬通货。
另外还要多干活,尤其是“硬活”,不要怕吃亏,单位里有重大项目、重要任务,要削尖了脑袋往里冲。这些经历不仅能锻炼人,写在简历上更是金光闪闪的加分项。
有句话说得好:抬头看路,别光顾着埋头拉车。有一些人情世故我们不仅要学,还要会做。值得一提的是,学会人情世故,不是指去搞什么歪门邪道,而是要通过各种合规的活动,多认识些人,拓宽自己的信息渠道和社交圈,关键时刻可能就有人能帮你一把。
其实,公务员的职业发展,不能把宝全押在遴选这一条路上。即便我们暂时没能通过这条“独木桥”,也不意味着失败,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里,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几件实事,用心解决几个难题,一样很有成就感。
请记住,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们的每一次积累,每一次付出,都在为个人的“品牌”增添分量。当能力和口碑积累到一定程度,机会或许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也许是系统内的破格提拔,也许是其他赛道伸出的橄榄枝。
今日话题:你身边有朋友在公务员系统工作吗?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