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99年、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会计专业的本科生曹同学,在经历了连续两年跨专业考研(计算机方向)失利和每月到手4000元左右的低薪运营工作之后,放弃了在“白领”赛道的挣扎,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进入青岛市技师学院,从零开始选择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学习。

1)
接受过优质高等教育的学子,理论强、起点高,他们一般都会沿着传统的“精英”路径前行,追逐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白领职业。很多人甚至为了保住或提升这种“阶层身份”,选择投入巨大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持续深造。因此26岁双一流毕业生“回炉”重造,在很多人看来是降维打击。
但这样的抉择,不能仅仅看成是降维打击,它背后隐藏着高学历人才在内卷化竞争下的深层困境、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的无奈,以及一代年轻人对价值的重新定义。
现在卷学历这条路渐渐被堵死,投入产出比极低,一些名校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只能拿到三四千元的月薪,这样的收入别说在大城市,就是在中等城市生活,扣除房租和基本开销也是所剩无几。可见,有些人不是主动选择更低的教育平台,而是残酷的就业现实,强制性地“降维”了他们应有的经济回报和职业尊严。
也就是说,低薪和高压的工作现实,让部分名校毕业生被迫放弃“依靠学历提升竞争力”的想法,他们转而寻求一条能迅速变现、解决生存问题的实用之路。他们的“回炉”是在看清并经历了就业难的结构性困境后做出的无奈之举。
2)
其实在技术转型的今天,我们面临“制造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井喷,工业机器人维护、自动化设备调试、高级电工等技工岗位收入可观,但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大量以文科和管理类专业为代表的毕业生供给过剩。
可见,一些文科、商科专业的毕业生,往硬核技术方向转,是对这种人才供需错配的理性纠偏。不过仍然有不少人过不了心里那道坎,这可以理解,毕竟选择“回炉”,意味着对过去十多年教育轨迹的否定,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当学历已不再是唯一的职业护城河,高分低能的教育模式、供需失衡的就业市场,迫使年轻人们重新审视教育本质:我们如此努力,究竟是为了一张“精英”的身份牌,还是为了获得生存的能力?
所以这种“回炉”重造更应该被视为一场面向未来的自我救赎,其逻辑在于对价值的重新锚定。在技师学院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学生所学的课程紧密围绕电力、机械、工业机器人等实际应用场景展开,专注于“即时变现”技能。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直接连接了工厂和企业,很容易进入高技术、高薪酬的蓝领阶层。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与其继续在考研的独木桥上挤破头,不如在技能的康庄大道上“弯道超车”。这是一种从高学历低回报(内卷的文科)转向低学历高回报(稀缺的高级技工)的路径,这种“退”不是撤退,而是为了更好地“进”。
应该讲,双一流毕业生“回炉”重造的现象,既是极端的个人选择,也是时代给所有人的命题。他们的选择证明了人生的赛道并非只有一条,学历的价值可以被技能所超越。
今日话题:你身边有本科毕业生去读技校的吗?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