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是乱扣帽子,把俄罗斯不停火的原因,归到中国头上,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9月24日的纽约,联合国大会的讲台前灯火通明,却难掩国际格局中的暗潮汹涌。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站在聚光灯下,目光扫过台下各国代表团,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恳切与施压:“中国作为全球举足轻重的大国,拥有影响国际局势的关键力量,而俄罗斯在诸多领域对中国有着高度的依存关系,中国理应运用这种影响力促使俄罗斯终止当前的军事行动。”
他停顿片刻,字句愈发尖锐:“倘若失去中国的支持,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与发展动能都将大打折扣,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如此关键的时刻,中国常常选择保持缄默。”
这番言论毫无外交场合的委婉迂回,字里行间都透着直接的施压意味。

事实上,乌克兰方面的焦灼与急切,早已不再局限于战场的战壕之间,而是清晰地蔓延到了全球外交的各个舞台。
这也并非泽连斯基首次将矛头指向中国。
早在8月的一场重要外交活动中,他就明确表示拒绝将中国纳入乌克兰的安全保障国名单,给出的理由十分明确:2022年冲突爆发之际,中国并未采取措施阻止局势升级,即便回溯到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发生时,中国也没有介入并采取实质性的干预行动。
在乌克兰政界,一种普遍的期待悄然蔓延——他们坚信中国既有能力,更肩负着某种“责任”,去对俄罗斯施加足够的影响以改变局势。
但现实情况却是,中国从始至终都未曾承诺过扮演超出“调停者”范畴的角色。
就在泽连斯基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讲的同一时刻,遥远的莫斯科传来了一则足以改变国际能源格局的消息: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通过官方渠道宣布,俄罗斯与中国刚刚签署了一份“在俄中合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能源供应协议。

用“里程碑意义”这样极具分量的词汇来形容一份协议,显然并非偶然为之。
这份协议的渊源可以追溯到9月初在北京举行的高层会谈,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牵头磋商并最终签署,协议包含四份核心文件,内容不仅覆盖了双方在能源领域的长期战略合作规划,还涉及到能源供应规模的扩容以及长效合作机制的搭建。
其覆盖的范围之广、合作的深度之深,早已超越了普通商业合作的范畴,展现出鲜明的战略协作特征。
当泽连斯基在纽约呼吁中国“出手干预”时,俄罗斯用一份实实在在的合作协议给出了回应,也间接证明了:俄中之间的关系,早已突破了所谓“单方面依赖”的狭隘认知,而是建立在互利共赢基础上的深度协作。
中国外交部在当日便针对相关言论与事件作出了回应,措辞克制却立场坚定。
发言人郭嘉昆明确表示:“中方在乌克兰危机这一问题上,始终秉持着光明磊落的态度。从危机爆发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坚持以客观公正为原则,始终积极推动各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全力践行劝和促谈的使命。”
这绝非临时起意的表态,而是中国三年来一以贯之的核心立场。
2023年,中国正式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其中明确提出了十二点具体主张,为危机的政治解决提供了清晰的中国方案;到了2025年8月28日,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再次强调:“通过对话谈判化解分歧,是解决乌克兰危机唯一可行的正确路径”,同时呼吁相关各方严格遵守“战场局势不向外溢出、战事规模不进一步升级、各方不采取拱火浇油行为”的三项基本原则。

这些看似反复强调的立场,实则正是中国在复杂国际局势中保持战略定力的直接体现。
中国始终明确拒绝被卷入与自身核心利益无直接关联的地缘政治冲突,更不会因为外部的各种压力,就放弃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根基。
这并非外界误解的“冷漠旁观”,而是基于对国际局势精准判断的清醒抉择。
俄罗斯的能源战略,早已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向。
佩斯科夫曾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明确指出:“欧洲市场已经不再具备以往的溢价优势,相比之下,东方市场正在成为更具价值与潜力的溢价市场。”
这句话的背后,是一段充满转折的现实历程:2022年之前,欧盟市场吸纳了俄罗斯超过70%的天然气出口,双方在能源领域形成了深度绑定;然而冲突爆发之后,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被彻底搁置,西方对俄的制裁层层加码,导致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收入出现了大幅下滑。
严峻的生存压力,迫使莫斯科不得不加快“向东看”的战略步伐,全力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成为了俄罗斯能源战略转型的关键支点。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中国每年的原油进口量超过5亿吨,天然气进口量也突破1000亿立方米,并且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
对于俄罗斯而言,中国市场绝不仅仅是欧洲市场的简单替代,更是其能源出口乃至整体经济发展的战略锚地。
早在2022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就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了一份为期30年的天然气供应协议,协议约定每年向中国供应380亿立方米天然气,协议总金额高达约4000亿美元,当时俄方就将其称为“俄气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合作合同”。
而此次新签署的协议,尽管双方并未对外披露全部细节,但从各方信息综合分析来看,极有可能是在2022年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供应规模,甚至可能将液化天然气、石油、电力贸易以及碳中和领域的合作都纳入其中,形成全方位的能源合作体系。
事实上,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早在2023年就已与中石油达成合作共识,敲定了一份为期20年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供应协议,约定每年向中国供应300万吨液化天然气。
这些合作并非停留在纸面的数字承诺,而是有实打实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撑: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已经实现全线贯通并稳定输气;而规划中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更是直指中国西北地区,其潜在的年输气量预计可达到500亿立方米,一旦建成将进一步提升中俄能源合作的规模与质量。
源源不断的能源流,正以无形的力量重塑着全球的地理经济格局与政治边界。
这种深度的能源合作,本质上是在西方制裁背景下形成的共生共赢关系。
当西方多国联手冻结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将部分俄罗斯金融机构排除在SWIFT支付系统之外、并对俄实施高端技术禁运等一系列严厉制裁措施时,俄罗斯逐渐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东方的中国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合作姿态,大门始终向其敞开。
而中国自始至终都没有参与任何针对俄罗斯的单边制裁行动,而是始终保持着两国正常的经贸往来与合作。
这并非简单的政治站队,而是基于中国自身国家利益的理性选择:能源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工业命脉,更与民生保障的底线息息相关,稳定的能源供应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但西方世界显然并不认同这种理性的合作逻辑!
尤其是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之后,其政府对中俄之间的各项合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敌意,并且这种敌意还在不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