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分享|“健康”是高效毕业的底层逻辑
幸运疯疯
2024-11-29 15:02:18
昨天答辩啦,临近毕业,回顾十余年求学生涯,感慨颇深。
外加上这段时间在求职,和前辈们沟通与交流之后,发现科研这条路上最大的上限并非能力、天赋或努力程度,到最后比拼的其实是身体状态。
科研工作者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基本都是长期伏案工作或一整天实验的状态。同时因为现在竞争大、科研工作压力大,精神状态长期高度紧绷。这几年时常能听到高校青年教师倒在科研岗位上的令人扼腕叹息的消息,让马上要离开校园步入工作岗位的我深深反思😌
全情地投入科研工作无可厚非,但老话是不骗人的:身体是1,其他的都是后面的0,没有1,有再多的0也毫无意义。
良好的身体状况,是一切正循环的起点。我个人对此的经验是:身体健康舒适——心情愉悦——精力充足——科研效率高——比别人永远更高质量的休息时间——身体健康舒适…………(无限正循环)
据我观察,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身体状况有:
1.颈椎腰椎健康。科研人要么长期伏案、要么固定在一种工作状态下很久,基本人均都有颈椎腰椎的小毛病。我的解决办法是坚持每周运动至少2次,最近喜欢普拉提+羽毛球结合。如果实在不爱运动的小伙伴,每工作45分钟站起来肩颈放松拉伸!颈椎病一旦复发,一天工作都很难受。
2.用眼健康。我每天看文献码论文基本都是对着电脑或密密麻麻的纸质文稿,所以需要一个非常良好的桌面办公环境,其中对于光源的要求就很高。家属做了一些功课后,给我准备了业界很出名的明基屏幕挂灯ScreenBarPro,大大提高了我科研办公时的用眼健康。屏幕灯只照桌面不照屏幕,相比起其他普通台灯,使用时电脑屏幕不会出现反光情况,同时也能照亮我的整个桌面,方便我进行纸质阅读。现在每天坐在我的书桌前,科研环境更加沉浸了~
3.心脏健康。还是那句老话:不要熬夜!即使工作压力再大,也不要以牺牲睡眠为代价,长期熬夜对心脏的负担真的很大,而且心脏疾病的意外总是猝不及防的。我的工作习惯是在夜晚尽量不要安排高脑力劳动或者体育运动,让身体在夜晚自动进入“休眠”状态,更有利于入睡。
每个科研人既是自己成果的第一负责人,也是自己身体的第一负责人。
希望大家都能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健康科研到80岁!
0
阅读:1
长城谣
会在小清单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