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25岁女知青抱着4岁儿子回京,母亲气得半死,怒骂她未婚先孕,不知羞耻,谁料当她得知孩子的身世后,却立马变脸,抱起孩子打算自己来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9年的春天,年仅18岁的邵红梅背起简单的行囊,与同窗王艳一同告别了熟悉的北京街巷,沿着蜿蜒的山路,她们来到了陕西延川县赵家沟这片黄土地,开启了知青生涯的第一篇章。 这里的春天与北京迥然不同,远处的山峦起伏,近处的沟壑纵横,零星的农舍镶嵌在山坡上,炊烟袅袅升起,两个姑娘被安排住进了赵砚田家的窑洞,当地独特的建筑让她们颇感新奇,赵砚田夫妇的热情好客,让远道而来的姑娘们倍感温暖,闫玉兰更是像对待亲生女儿一般照顾着她们,手把手教她们适应农村生活。 农忙时节,闫玉兰总会为劳作归来的姑娘们准备可口的饭菜,她自家种的新鲜蔬菜,煮出的饭菜都带着泥土的芬芳,渐渐地,邵红梅和王艳不再因为繁重的农活而叹息,反而在这片黄土地上找到了生活的真谛。 1971年盛夏,怀有身孕的闫玉兰即将临盆,这本该是个欢乐的时刻,全村人都在期待着新生命的到来,可是,生产过程出现了意外,虽然最终诞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闫玉兰却因失血过多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闫玉兰离世前的最后时刻,赵砚田请邵红梅和王艳为孩子取名,两个姑娘含泪为孩子取名"赵玉刚",寄托着对闫玉兰的思念,也希望这个孩子能像他的母亲一样坚强。 秋去冬来,邵红梅和王艳自发承担起照顾赵玉刚的重任,她们在农活之余,轮流照看婴儿,渐渐地,赵玉刚开始牙牙学语,喊着"妈妈"的童声让邵红梅内心震动,她知道,自己与这个孩子的命运已经紧紧相连。 1976年的那个雨夜,永远定格在邵红梅的记忆中,连日大雨导致谷仓摇摇欲坠,她和赵砚田冒雨抢救粮食,千钧一发之际,赵砚田推开了她,自己却被倒塌的谷仓压在了下面,这一次,命运再次无情地夺走了赵玉刚的亲人。 面对重重困难,邵红梅毅然决定带着赵玉刚回北京,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村民们担心她一个未婚姑娘难以承担抚养孩子的重任,但邵红梅坚持己见,她要用实际行动报答赵家的恩情。 回到北京后,邵红梅遭遇了更大的挑战,母亲最初的不理解、周围人的闲言碎语,都没有动摇她抚养赵玉刚的决心,她暂时搁置了个人的婚姻大事,专心照顾这个失去双亲的孩子。 1979年,一位曾与邵红梅有过一面之缘的老同学重新出现在她的生命中,这位善解人意的男子被邵红梅的事迹深深打动,主动承担起了赵玉刚父亲的角色,后来,邵红梅也有了自己的一对双胞胎,五口之家其乐融融。 时光飞逝,转眼二十年过去,1997年,已经大学毕业的赵玉刚跟随邵红梅重返赵家沟,在养父母的坟前,邵红梅讲述了这段跨越近三十年的故事,往事如潮,却见证了一个平凡女子不平凡的母爱传奇。 如今,邵红梅的三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赵玉刚更是时常感念养母的深恩厚德,这份始于黄土地的母爱,跨越了血缘的界限,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闪耀,这不仅是一个知青的故事,更是一曲动人的人性赞歌,见证着人间大爱的永恒传承。 信息来源:46年前,那个承诺将4岁孤儿当亲儿子养的未婚女知青,如今怎样了——西部文明播报
1976年,25岁女知青抱着4岁儿子回京,母亲气得半死,怒骂她未婚先孕,不知羞耻
墨色流年深
2025-04-28 20:16:48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