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中国市场后,美国撑不住了,试图给大豆贴上阿根廷的标签再转出口中国,结果被中国海关当场查封退货。 阿根廷大豆蒙混事件近日引发关注。 4月28日路透社披露,三批总重约30万吨的所谓"阿根廷大豆"在中国多个港口入境时,经海关抽检发现真实产地为美国,最终遭到整船退货处理。 这是今年大宗农产品贸易领域最引人注目的监管事件之一。 整件事的问题出在货物的身份上。根据国际贸易规则,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的关税不适用于阿根廷产品。 有些美国贸易商就动起了歪脑筋,先把美国大豆运到阿根廷港口,换掉运输文件,再冒充南美货卖给中国。 但实验室里的检测设备很快揭穿了这个把戏:这批大豆的基因数据、携带的微量元素都与北美的农业区完全匹配,根本不是什么阿根廷产品。 这件事最让人吃惊的是中国海关现在的检查能力。不管是小麦、棉花还是大米,只要用上DNA检测、元素分析和光谱扫描这些手段,都能准确找到农产品的老家。 就连长得一模一样的大豆,通过同位素追踪技术就能分清是美国中西部平原种的,还是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产的。这样的技术让所有想搞小动作的商家都藏不住秘密。 这次中国海关处理得非常干脆。发现货物造假后,直接让三艘装满大豆的货船掉头返航,以后三年进出口货物都会被重点盯防。 这样的强硬做法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现在搞转口贸易洗白产地,风险比过去大多了。 现在的国际贸易规则执行得越来越严。中国海关新启用的申报系统要求原产地证明和检验证书必须像拼图一样严丝合缝。 他们还加强了对南美洲港口的监视,专门盯着那些运输线路不正常的大货轮。比如有的船明明应该直接开往中国,却突然绕道阿根廷换文件,这种反常操作马上就会被发现。 仔细想想这件事背后,其实反映出有意思的变化。美国企业宁愿冒这么大风险也要把大豆卖到中国,说明他们的销售压力实在太大了。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大豆买家,每年要进口近亿吨大豆。自从实施关税政策后,美国大豆进中国的门被关小了不少。美国农民地里积压的豆子越来越多,仓库都快堆不下了。这才逼得贸易商想出"换马甲"的招数。 这种行为就像考试作弊的学生,实在学不会了才铤而走险。美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下降,生产成本越来越难和其他产豆国比。 现在连偷偷摸摸改文件这种法子都用上了,恰恰说明正经做生意已经很难维持。虽然这次被查出来的只有30万吨,但可能还有更多类似的尝试藏在冰山下面。 这次中国强势退货给所有国家提了个醒:国际贸易终究要按规矩来。特别是随着检测技术越来越厉害,以前能蒙混过去的花招现在都不灵了。 那些想用捷径解决问题的,到最后只会发现这条捷径是条死胡同。现在看来,真正需要调整的不是规则本身,而是某些国家顶着压力硬撑的经营方式。
阿根廷一方面大力向中国出口大豆,一方面加大力度进口美国大豆,试图赚取差价。没想到
【121评论】【20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