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毛主席像会挂到何时?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给出了答案! 1980年8月的一个傍晚,中南海人民大会堂118厅灯光明亮。76岁的邓小平坐在茶几前,面对着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这位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的人物,曾让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后悔终生接受她的采访。当天,法拉奇将录音机放在茶桌上,没有任何寒暄,直接抛出了一个尖锐问题:"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在场的翻译施燕华紧张得冷汗直流,后来回忆道:"我的背心全湿了。"这个问题背后暗藏玄机。就在十天前的8月11日,中央刚刚发出一道指示:"毛主席像、语录和诗词在公共场所挂得太多,这是政治上不庄重的表现,有碍国际观瞻,今后要逐步减少到必要的限度。" 这份文件一出,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的巨幅毛主席画像立刻被取下。随后,一场取画、推像的运动在全国蔓延开来。西方媒体对此反应强烈,有些甚至宣称:"毛泽东时代从此结束。"正是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法拉奇的注意,她通过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与中国联系,要求采访邓小平。 法拉奇的采访风格以咄咄逼人著称。基辛格在1972年接受她的采访后,曾懊恼地表示:"接受法拉奇采访是我一生中最愚蠢的事情。"许多人建议邓小平拒绝这位记者,但邓小平却接受了邀请,因为他有话要说。 面对这个直击要害的问题,邓小平表情平静,干脆明确地回答:"永远要保留下去。"他接着补充道:"毛主席像过去挂得太多,这是不应该的事情,太不严肃,而且无法表明对主席的尊重。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法拉奇并不满足,又追问毛主席纪念堂是否会拆除。邓小平坦言:"建毛主席纪念堂,应当说,那是违反毛主席自己的意见的。"他解释道,新中国刚成立时,毛主席就提议所有领导人死后都火化,不给后人留负担,并且第一个在提议上签了字。然而话锋一转,邓小平明确表态:"我不赞成把它改掉。已经有了的把它改变,就不见得妥当。" 2018年9月27日晚,天安门广场上,一台起重机缓缓升起,将重达1.5吨的毛主席画像稳稳地挂在城楼上。这是悬挂毛主席像的第69个年头,也是第八版画像持续使用的第51年。然而,这幅传世之作是如何诞生的?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匠心传承? 回看历史,天安门上的毛泽东画像共经历了八次更迭。1949年2月12日,"北平解放大会"上,毛泽东的画像首次被悬挂在天安门。那一天,约20万老百姓聚集在广场上庆祝,城楼上除了毛主席画像,还悬挂着朱德、叶剑英等将军的肖像画。这是历史上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天安门上同时悬挂多位领导人的画像。 到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周恩来负责筹备工作,他为画像人选犯了难。最初,记者为毛泽东拍摄了正面肖像,但毛泽东并不满意,表示:"我不喜欢这种一本正经的标准像,如果天安门一定要挂我的像,那最好是用一些自然点的照片。"最终,从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生活照中,选中了一张1945年毛泽东在河边与朱瑞同志散步的照片作为原型。 绘制工作落在了年轻画家周令钊身上。他和妻子陈若菊从9月初开始,每天清晨在天安门城楼的东山墙下搭起木架作画,直到太阳落山。他们常常连饭都顾不上吃,只能在休息时啃点干粮。就在画像快完成时,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将军提出建议:原照片上毛主席领口没扣上,但开国大典这样重要的场合,扣子还是扣上会更庄重些。这个建议被采纳了。 天安门上的毛泽东画像并非简单的照片放大,而是手工绘制的艺术作品。为什么要选择手绘而非照片?画家石京生解释道:"毛主席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如果使用可以随意复制的相片作为挂在天安门楼上的相片未免有些轻佻。使用手绘作画,凝聚画家心血的主席画像更能显示出人们对主席的尊重。" 从第四版开始,画像呈现了毛主席免冠的形象。这得益于新华社摄影部技术组组长陈石林的精湛技艺。他从一张毛主席与劳模的合影中找到了标准。陈石林将钟表发条磨细,修掉底片上毛主席右后侧的人头,创造出第一张官方标准像。他对照片修整的理念是:"要突出神韵,而非全按外相照搬。" 1964年,王国栋接过绘制重任,他的作品成为第七版画像。到1967年,他创作的第八版画像被挂上天安门,一直沿用至今。这幅画的特点是无论从广场哪个位置观看,都能感受到毛主席目光的注视,仿佛在与他对视。
1956年,毛主席在怀仁堂看戏,突然停下来问周恩来一句:“恩来,刘嫂子在哪?”在
【16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