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使用火药,为何西方发明的是火炮枪支,而中国发明的却是烟花鞭炮? 许多人相信

酸酸甜甜小苏 2025-05-07 12:21:51

同样是使用火药,为何西方发明的是火炮枪支,而中国发明的却是烟花鞭炮? 许多人相信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中国人发明火药只用于制作烟花,而西方人则将其用于制造武器。这个周末,我在沙特F1大奖赛的无人机表演视频下,评论区又充斥着这样的言论。每当看到中国的高科技表演,总有人感叹:"看吧,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发明了神奇的火药却只用来娱乐,而不是征服。" 然而,翻开历史的画卷,真相恰恰相反。中国自火药发明之日起,就将其视为强大的军事工具。 火药的诞生源于一场看似毫不相关的追求。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痴迷于寻找长生不老药。这种执念影响了后世许多帝王,他们慷慨资助各类方士进行炼丹实验。在数百年不断尝试各种物质组合过程中,某位无名炼丹师偶然混合出了最早的火药配方。这一发现最早记载于唐朝八、九世纪的古籍中。 最初,军队主要将火药用于纵火战术。在古代战争中,火攻一直是极其有效的战略手段。从古希腊人的"希腊火"到三国时期周瑜的"火烧赤壁",无论多么强大的军队,面对熊熊烈火常常束手无策。但早期纵火武器主要依赖各种油类,储存和运输都极为不便。火药解决了这些问题,可以随时准备、随时使用,因此迅速受到军队青睐。 到了唐朝,火药的军事应用更加广泛。唐朝军队发现,将火药置于半封闭空间中点燃后,产生的推力可以替代弓箭发射羽箭,大大提高射程。这是人类首次利用化学能作为动力推动物体飞行的尝试,其原理与今天我们使用的大型火箭并无本质区别。随后,多发火箭集束发射装置如"一窝蜂"相继问世,能在短时间内发射数十枚火箭,具有惊人的杀伤力。 宋朝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压力,对武器技术研究尤为重视。宋军首创了利用火药燃烧产生高速气体推动弹丸的技术,以及爆炸性火器。他们最初使用竹筒装载火药和弹丸,发明了"突火枪"。在金军围攻开封的战役中,宋军巧妙运用霹雳炮、突火枪等火药武器,成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被击败的金军以及后来的元军,非但没有放弃,反而进一步改进了这些武器,用金属替代竹筒,使突火枪更加坚固可靠。 与此同时,原始的地雷和水雷也首次出现在战场上。这些早期爆炸物不仅能造成实际伤害,更重要的是产生巨大的爆炸声、闪光和烟雾,震慑敌军士兵和战马。当敌人被这些前所未见的效果吓得魂不附体时,宋军就会选择这一最佳时机发起冲锋,这成为当时的主要战术之一。 2025年的春天,当我参观北京的军事科技展览时,一组飞行编队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不是传统的战机,而是数十架形态各异的无人机,它们完美协同、精准受控。讲解员告诉我们,这只是中国现代军事科技的冰山一角,而这一切源于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1840年,英军的火药武器虽然在基本原理上与清军相似,但在细节上却领先一步。双方使用的火药配方几乎相同,但英军的火药经过精细提纯,杂质更少。更为关键的是,英军的火药以颗粒形式存在,燃烧速度更快,使得弹丸速度更高,射程更远。清军在交战中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难以有效反击。 这场失败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科技细节决定命运。此后的百年间,中国在军事科技领域逐渐落后,部分原因是清政府对汉族将领发展的洋务运动进行打压。慈禧太后担心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等人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壮大实力,威胁满族统治,因此多次阻挠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西方列强通过鸦片贸易削弱中国国力,加速了技术差距的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军事科技的追赶之路。如今,在某些领域,中国不仅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实现了超越。无人机技术就是突出的例子。 中国的无人机系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谱系。翼龙系列以翼龙3为代表,能够执行长时间侦察和精准打击任务;彩虹系列中的彩虹6无人攻击机已在多个国家服役;飞鸿系列的飞鸿97隐身无人机能够与歼20战机协同作战,必要时甚至可以为歼20拦截来袭导弹;利剑系列和"无侦"系列则分别专注于隐身打击和电子战领域。此外,还有双尾蝎、风影、云影等不同用途的无人机型号,构成了立体化的无人作战体系。 更为前沿的是仿生无人机技术。从外形酷似昆虫的微型侦察装置,到模拟鸟类飞行姿态的扑翼无人机,中国已掌握了多种仿生学设计技术。在地面和水下,自爆蜘蛛、机器狗、雷霆A2000无人艇等装备也已投入使用。

0 阅读:106

猜你喜欢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