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黄令仪收到通知:停止集成电路和芯片的研发,她冲进办公室大喊:"不能停

墨色流年深 2025-05-08 02:17:20

1984年,黄令仪收到通知:停止集成电路和芯片的研发,她冲进办公室大喊:"不能停,我们会被卡脖子的,"可对方大手一挥:没钱,黄令仪转身蹲地失声痛哭,谁也没想到,多年后她却成了美国都惧怕的人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世纪40年代,中华大地仍处战火之中,年幼的黄令仪在动荡中成长,战争带来的创伤与震撼,让她很早便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尊严,离不开强大的科技支撑,这份刻骨铭心的认知,日后成为她投身科研、服务国家的思想根基,她没有选择安稳的人生路径,而是毅然走进了那个注定布满荆棘的科技前线。 1950年代,中国刚刚进入百废待兴的重建期,在国家极度缺乏高端技术人才的背景下,黄令仪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华中工学院,随后又进入清华大学深造半导体专业,成为新中国最早一批专业从事半导体研究的青年学者,此时的中国,在芯片、计算机等领域几乎一无所有,但正是在这种“从零起步”的艰难阶段,黄令仪选择了迎难而上。 她的科研生涯真正步入正轨,是从1962年调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始的,那时,国家正在启动微型计算机与集成电路相关的基础研究,而黄令仪很快就站到了这项关键技术的最前沿,研究条件极其简陋,设备落后、资料匮乏,连最基本的实验材料都要反复使用,但在这些重压之下,她带领团队默默攻关,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总结,终于在上世纪60年代末,参与完成了我国首台远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制导计算机的研发,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学家的潜能。 然而,真正让黄令仪深刻意识到“芯片”将成为未来科技乃至国家安全核心的,是在经历数十年科研之后的一次巨大挫折,1984年,在团队即将取得关键突破之际,一纸“暂停项目”的通知突然下达,原因很现实——国家财政紧张,芯片研发投入巨大、见效慢,难以继续,这对整个团队而言是沉重的打击,而对黄令仪来说,更是一次精神上的重创,那时的她已经深知,芯片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国家战略的命脉,中国不能永远依赖进口,不能在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 尽管项目被迫中止,但黄令仪并未放弃,从那时起,她开始以个人名义继续推动相关研究,不仅自筹资金,还多方联络愿意参与的科研人员,维持项目的延续,她常年奔波在各个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争取资源,协调人员,哪怕再艰难,也不愿让中国的芯片之路就此断裂。 1989年,她受邀前往美国参加国际芯片展览,在那个汇聚全球最前沿芯片技术的展会上,她看到了世界各国在这一领域的飞跃发展,却发现展馆内唯独没有中国的展位,那一刻,黄令仪的内心被深深刺痛,这种痛,不只是国家缺席的羞耻,更是几十年付出仍被边缘化的无奈与悲愤,但她没有被击垮,反而在心中埋下了更深的誓言: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芯片。 回国后,她结识了时任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的胡伟武,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推动国产CPU的研发,在几乎没有外资支持、技术封锁严重、国内尚无经验可借的情况下,他们组建了龙芯研发团队,从立项到芯片问世,他们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无数次重构、无数次推倒重来,研发人员常年驻扎在实验室中,彻夜不眠已是常态,黄令仪更是以六十多岁的年纪,与年轻人一同战斗在第一线。 终于,2002年,中国第一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CPU——“龙芯一号”正式发布,这不仅是技术上的标志性突破,更是中国高科技自主创新道路上的历史性节点,龙芯的问世,帮助国家节省了上千亿元的外汇开支,也打破了国外芯片对中国市场的技术垄断,黄令仪的坚持,终于化作了国家实力的跃升。 而这,仅仅是开始,在她的继续推动下,“龙芯二号”“龙芯三号”相继问世,功能愈发强大,应用领域逐步拓展至国防、通信、工业控制等多个关键行业,面对国际技术封锁与贸易壁垒,她始终强调:“只有自主可控,才是真正的安全,”她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中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站在世界科技的前沿。 令人敬佩的是,尽管已至退休年龄,黄令仪始终没有真正“离开”科研,她以导师身份继续参与项目指导,推动国内芯片人才的培养,她始终认为,技术可以更新换代,但精神必须代代传承,在她眼中,科研不仅是工作,更是责任,是一种对国家未来的庄严承诺。 2023年4月,黄令仪因病离世,享年87岁,她的离去,是中国科技界的一大损失,但她留下的精神财富与技术成果,将持续影响着未来数代科研人,她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科技报国”,她的坚持与信仰,是中国芯片事业最坚实的基石。 信息来源:广西新闻网2024-04-20《广西籍科学家黄令仪逝世一周年:勿忘我们的“中国芯”》

0 阅读:113

猜你喜欢

墨色流年深

墨色流年深

墨色流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