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美要在日内瓦进行关税谈判了,如果能够谈成,那么中美关系就能缓和,在这个纷乱的世界就能缓和一下,但是如果谈不成,那就不好说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今天的日内瓦,中美的官员正在磋商,这场关税谈判,既不是2018年特朗普掀桌加税的翻版,也不是拜登时代隔空喊话的延续,而是两大经济体在经历七年贸易战后,首次真正面对面拆解缠绕着125%与84%关税荆棘的戈尔迪之结。 这场谈判桌前的对视,比战场上任何导弹呼啸更具历史重量:毕竟中美的关税战,已经导致美国国内的混乱,很多东西都开始涨价,而中国也是损失比较大,毕竟很多外贸都已经停止了。 这场博弈的转折点藏在数据褶皱里。美方主动求和的背后,是国债利息突破1.2万亿美元的红线,是福特汽车因中国稀土断供导致电动皮卡量产推迟九个月的切肤之痛。 中方的谈判底气,则源自对美出口依赖度降至13.2%的战略腾挪,以及华为7纳米芯片出货量单季突破2000万片的科技突围。 当美国财长贝森特宣称“关税等同禁运不可持续”时,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图上,东盟占外贸比重已悄然攀升至52%,这种此消彼长的力量重构,让日内瓦的谈判桌成了全球经济秩序的重置按钮。 谈判的核心矛盾早已超越关税数字本身。美方试图用“局部降税”换取中国购买美债的承诺,如同想用创可贴修补被供应链地震撕裂的经贸地壳。 而中方则手握三张底牌:RCEP区域贸易协定构建的防护网、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全球68%的产业霸权、以及内循环战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季度环比增长4.3%的消费韧性。 这种实力对比的质变,使得谈判不再是简单的利益交换,而是全球治理话语权的重新分配——当中国代表要求将“去美元化结算试点”纳入议程时,华尔街的美元霸权基石已出现第一道裂缝。 美国“经济政治”体制的短期主义在谈判中暴露无遗:特朗普政府既要安抚因大豆滞销暴动的中西部农场主,又不敢触动军工复合体在芯片禁令上的既得利益,这种精神分裂式的谈判策略,与中国“政治经济”体系下五年规划与科技攻坚的连贯性形成残酷对比。 全球产业链的重组暗流在谈判桌下汹涌澎湃。墨西哥承接了23%的中国对美转口贸易,越南电子组装厂产能暴增40%,这些看似“去中国化”的产业迁徙,实则是中国企业用技术标准输出构建的新护城河。 比亚迪在墨西哥工厂生产的电动车,60%零部件仍来自长三角产业集群。这种“地理分散化+技术控制化”的产业布局,让美国关税大棒如同击打流动的沙丘,越是用力反而陷得越深。 谈判的阶段性成果或许只是风暴眼的暂时平静。即便双方达成电子产品关税回调、农产品配额放宽等技术性妥协,但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封堵不会松懈,中国对“去美元化”的探索更不可能止步。 这场博弈的真正价值,在于撕开了单极霸权体系的最后遮羞布——当德国总理默茨公开拒绝配合对华施压,当英国财政大臣里夫斯呼吁深化对华合作,全球南方国家在日内瓦看到了经济多极化的曙光。 七年前特朗普发动贸易战时扬言“让美国再伟大”,而今中国却用41.2%的全球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在日内瓦湖畔给西方上了关于“持久战”的生动一课。 但是如果美国真的能够低头,让中美贸易正常化,美国就算是干了一件好事。
中美瑞士会谈结束,本以为能等来破冰消息,可结果还是“碰面、握手、聊几句、然后各自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