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57年,孙可望带着500残兵败将投降了清朝。顺治皇帝闻讯后,设宴款待。在

雨后清新心舒畅 2025-05-10 17:11:16

公元1657年,孙可望带着500残兵败将投降了清朝。顺治皇帝闻讯后,设宴款待。在10天的时间里,顺治皇帝先后三次赐宴,并赏赐了白银1万两千两。一时间,孙可望成为了清朝第一红人。 紫禁城的琉璃瓦还沾着晨露,孙可望已经跪在乾清宫外候着了。这个曾经和张献忠打天下的"东平王",如今穿着崭新的蟒袍,腰间的玉带扣得整整齐齐。宫里的太监们瞧着新鲜——能让皇上连着十天召见三次的汉人降臣,自打八旗入关以来还是头一遭。 宫里传膳的香气飘到东华门外,孙可望咽了咽唾沫。第三次御宴比前两次更排场,光是盛熊掌的银盘就摆了八对。顺治端着金樽踱到他跟前,二十出头的天子眼睛亮得吓人:"孙将军可知朕为何如此厚待?"没等回答,年轻的皇帝自己笑了,"当年洪承畴来降,皇阿玛只赏他件貂裘。" 这话听得孙可望后背发凉。宴席上的烤全羊滋滋冒油,他却尝不出滋味。打从跨过长江那天起,他就明白自己成了活靶子——南明永历帝的诏书还在追捕他,李定国的军队在北边虎视眈眈,如今又在满人堆里成了众矢之的。 果然没过半月,朝堂上就起了风声。几个镶黄旗的贝勒在茶馆里嚼舌根:"咱们八旗儿郎流血流汗,倒让个南蛮子骑到头上?"这话传到孙可望耳朵里,他反倒松了口气。这些年见惯了兄弟反目,早就摸透个道理:捧得越高,摔得越惨。 转年开春,平西王吴三桂派人送来个楠木匣子。打开一瞧,是把镶着东珠的匕首,刀刃上刻着满文"忠勇"。孙可望盯着匕首笑了半宿,第二天就托人把自己那匹大宛马送给了吴三桂。紫禁城里的眼线看得真切,转头就报给了摄政王多尔衮。 说来也怪,自打收了匕首,孙可望突然"病"了。告病的折子递上去,顺治派了三个御医轮番诊治,太医院的脉案写得密密麻麻,可谁也不敢说破——那脉象分明是个能吃能睡的壮汉。眼瞅着端午节要到了,宫里传出消息:皇上要给孙将军加封"义王"。 加封那天出了件蹊跷事。礼部的仪仗刚走到孙府门前,门房里突然窜出个蓬头垢面的汉子,举着块木牌大喊:"可望吾儿,汝母盼归!"侍卫们一拥而上,那汉子却像地遁了似的消失得无影无踪。后来京郊菜市口斩了个南明细作,百姓都说那人的眉眼和孙可望有七分像。 入了秋,孙可望真病了。咳出的血点子染红了朝服补子,顺治特许他乘轿入宫。养心殿的地龙烧得旺,皇帝捧着本《三国演义》问他:"将军看这吕奉先如何?"孙可望跪在猩红毡毯上,额头抵着冰凉的青砖:"臣...只记得白门楼。" 这话说了不到三个月,南边传来急报:李定国在磨盘山遭了埋伏,三万精锐折损殆尽。八百里加急的军报里夹着张字条,上面画着云南山川的险要处,笔迹和孙可望年初递的密折一模一样。消息传到孙府时,卧病在床的"义王"突然能下地了,对着西南方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响头。 紫禁城的雪落下来的时候,孙可望的轿子再没出现在东华门。有人说他在潭柘寺出了家,有人说他被秘密派往台湾,还有人说曾在秦淮河画舫上见过个戴斗笠的老者,唱曲的调子和张献忠军中的号子一个样。只有乾清宫案头那份泛黄的《招抚疏》记得清楚,顺治十四年那个跪在丹墀下的降将,眼睛里烧着怎样一团火。

0 阅读:0
雨后清新心舒畅

雨后清新心舒畅

雨后清新心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