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南巡,地方百官通常都会提前做功课以求龙颜一悦,乾隆帝是怎么看这种行为的? 浙江山水胜迹是自然造化的杰作,康熙帝曾言“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康乾二帝在游览的过程中不仅欣赏其自然之美,更是注重体验其历史文化内涵,十分重视古迹的保护与修缮工程。 康熙帝作为一代明君,其“致中和”的治国理念使得他在南巡时表现出一种克制与节俭的态度。无论是欣赏江南的秀美山水、品味私家园林的精致,还是营建行宫,他都力求简约朴素,避免铺张浪费。 乾隆帝虽较康熙帝而言审美更偏向奢华繁复,但其在南巡时期常提醒官员,不要为了他的到来而大兴土木,应当力求节俭。因此二帝南巡时对于江南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并未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而主要是通过题诗赋额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欣赏与赞叹。 在杭州至绍兴禹陵及南镇的航线上,河道狭窄,仅容一船通行,且途中需穿越四十余座石桥。若依原计划,将需拆除半数以上的桥梁,待乾隆南巡结束后再重新修建,此举既劳民又伤财,显然有违乾隆帝的初衷。 经过深思熟虑,乾隆帝作出如下决策:特制一艘大船以供夜间宿泊之需;在大船无法通行之处,灵活改乘小船以继续行程;同时,所有石桥均予以保留,无需拆毁。乾隆帝肯弃龙舟乘小舟体现了乾隆帝对民生的关怀,反对大修大建,铺张浪费。 但在帝王南巡之际,地方往往会倾注大量心血,为迎接圣驾而做出周密细致的筹备。然而,这种迎驾的排场有时过于铺张奢侈,以致引起帝王的不悦。乾隆帝在南巡期间,就屡次遭遇到此类因地方过分奢华准备而引发的反感事件。 乾隆四十五年南巡前,闽浙总督三宝上奏说在梦中梦见了皇上题的“罗汉大士像”与“临流示现”,后来又发现了灵泉,就跟自己梦境中的一样于是建造了罗汉大士殿,等待皇上临幸。 而浙江巡抚王亶望为迎接圣驾也在杭州城内多处修建,因乾隆第三次南巡时曾受寺僧之请将下天竺赐名“法镜寺”,便将其重新修葺,乾隆见到重修后的庙宇不由感叹道:“可见人主一言一动,迎合者多,即此知为君之难也!” 王亶望于葛岭的改动也非常大,乾隆前四次南巡时并未前往葛岭,因此在四十五年南巡前,王亶望便对其特意增饰,但当乾隆到来时,发现葛岭被凿山开道,非常不悦,作诗责其“装点过甚,深为弗悦¹”,葛岭之巅的初阳台乾隆帝亦是第四次南巡时才游览,大臣们为了让他登山更为便捷,修建了便途。 他提到是因为已经修建完成了才暂且登初阳台揽胜,但其实心中为特意建山道此等大费周章的行径“惭愧不当”。葛岭山下的玛瑙寺亦是装点得十分华美,乾隆询问官吏得知是浙商捐款修建的,但“商力亦民力”,如此奢靡只为求得帝王高兴,但是乾隆却并不欣喜,大多景色都是匆匆而过,愧疚的心绪纷乱如麻。 为此乾隆为此特意于四十七年十二月颁布御旨:“浙省上届办理南巡,于杭州西湖等处,添设座落,点缀甚多,繁费无益,殊非朕省方问俗之意。屡经降旨训饬,而此内葛岭一处,凿山开道,建盖屋宇,尤属无谓。且所费不赀,朕心实所不取。 因此在上届南巡时就未曾前往临幸。”乾隆表示上任浙江巡抚假借办差名义,奢靡浪费,并令现任巡抚断不必再加修整。后其四十九年南巡时临幸杭州时经过法镜寺、葛岭等其他景点时仍不断提起此事言:“其意将因以求悦,而不知悦不以道,欲益反损。” 乾隆帝在六次南巡期间一共在北大营教场驻跸十次。但在第五次南巡时,他赋诗一首以表达自己对嘉兴北大营奢靡之风的不满,认为自己虽只在北大营住一晚,但地方官员却大兴土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 建造亭台花木,并将此诗当作是给之后地方官员的警示,最后还解释说明虽这些行为是为了让自己南巡时能够高兴,但一旦想到这些景色劳民伤财,自己只感到惭愧。 由此可见,地方臣子为迎合圣意,不断地装饰景点,增修与复原山水名胜,而乾隆帝虽是想遍览美景,却又需表现简朴,对这些逢迎之举亦是有所不齿。 文|萌眼探世界 编辑|萌眼探世界
皇帝南巡,地方百官通常都会提前做功课以求龙颜一悦,乾隆帝是怎么看这种行为的?
豌豆大说法
2025-05-10 22:26:26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