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建国前,在河北开滦赵各庄煤矿区的大粪场子旁,一个瘦小的男孩常常蹲在土墙根下发

超越自我展风采 2025-05-11 14:23:35

回想建国前,在河北开滦赵各庄煤矿区的大粪场子旁,一个瘦小的男孩常常蹲在土墙根下发呆。空气中弥漫着发酵的粪干特有的刺鼻气味,远处矿工的号子声与运煤车的轰鸣交织成一片。这个生于1932年早春的孩子,就是后来以《艳阳天》《金光大道》等作品震动中国文坛的作家浩然。他的本名梁金广鲜为人知,就像矿区角落里那些被煤灰覆盖的野草,在贫瘠的土壤里倔强生长。 浩然的父亲是唐山赵各庄煤矿的普通矿工,整日在漆黑的矿井里弯腰劳作,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为全家挣来微薄的口粮。1942年那个寒冷的冬天,父亲积劳成疾的身影永远倒在了矿井口,十岁的浩然牵着母亲粗糙的手,带着姐姐踏上了投奔蓟县舅父家的漫漫长路。驴车在结冰的土路上颠簸,母亲裹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袄,怀里紧紧抱着个蓝布包袱,里面装着半块高粱面饼和一本残缺的《水浒传》——那是父亲留给儿子唯一的遗产。 蓟县的老槐树下,少年浩然常常捧着那本卷了边的《水浒传》读到日影西斜。书页间残留着父亲抽旱烟的味道,武松打虎的章节已经被翻得起了毛边。舅父家昏暗的油灯下,母亲一边纳鞋底一边给他讲"孟母三迁"的故事,针线在粗布上穿梭的沙沙声,和着窗外蟋蟀的鸣叫,构成了他最珍贵的文学启蒙。这位没读过书的矿工妻子,硬是用民间故事和戏曲唱段,在儿子心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1946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十四岁的浩然戴着崭新的红袖标,站在村口的打谷场上带领儿童团员们操练。他个子比同龄人矮半头,喊口号时却格外响亮。就在这一年,母亲因常年劳累染上肺痨,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做人要像你爹挖煤的镐头,宁折不弯。"这句话成了他一生的精神图腾。 通县地委党校的煤油灯常常亮到后半夜,十九岁的浩然伏在斑驳的木桌上,额头几乎要贴到泛黄的稿纸。他只念过三年小学,现在却要负责给农村干部编写教材。钢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的响声,窗外的杨树叶子也跟着轻轻颤动。有次为了描写合作社的春耕场景,他徒步三十里跟农民一起拉犁,肩膀磨出血泡才换来《艳阳天》里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文字。 1956年深秋,浩然在通州运河边租了间农舍写作。房东大娘每天清早都看见他披着棉袄坐在河堤上,对着泛起鱼肚白的天空出神。有次大娘端来刚出锅的贴饼子,发现他正对着稿纸上"萧长春"三个字反复修改,嘴里还念叨着:"得让识字不多的老乡们一看就明白。"后来《金光大道》出版时,村里不识字的老汉也能对着连环画说出高大泉的故事,这种扎根泥土的创作理念,正是来自他童年在矿场边形成的独特感知。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浩然的笔下总是流淌着泥土的芬芳。他写的人物,就像村口那棵老槐树下乘凉的老乡,真实得能让人闻到他们身上沾着的麦秸香。林雨泉这个角色,活脱脱就是邻村那个倔强的生产队长,为了一袋化肥能跟亲戚翻脸;焦贵赶着瘦马的样子,让人想起三舅爷家那个把集体财产看得比命还重的老把式。这些人物从纸页上走下来,带着田间地头的露水气,显得格外清新。 2003年深秋,浩然拄着拐杖站在麦田边上。金黄的麦浪起伏着,就像他书里描写合作社丰收的场景。跟了他二十年的通讯员突然发现,老人的眼泪顺着皱纹淌成了小河。后来在病床上,浩然总是反复摩挲那本泛黄的《春歌集》,护士说听见他迷迷糊糊地念叨:"不后悔...真的不后悔..."这话轻得像是说给地下的焦贵、林雨泉们听的。

0 阅读:44
超越自我展风采

超越自我展风采

超越自我展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