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便宜零食还是一门好生意吗鸣鸣很忙的IPO招股书像一份“低价经济学”的漂亮答卷——1.4万家门店、555亿GMV、比超市便宜25%的价格,数据好看得让人怀疑这是不是一门“赔本赚吆喝”的生意。但翻开财报细看,7.6%的毛利率和2.1%的净利率,活脱脱是零售界的“苦力活”,比蜜雪冰城还低三成。这让人不禁想问:当低价成为唯一武器,这门生意还能持续多久?
供应链是护城河,还是定时炸弹?鸣鸣很忙的商业模式像一台精密的“低价永动机”——砍掉中间商、直连工厂、加盟快速复制,把零食的流通成本压到极致。但问题在于,它的护城河太浅:供应链没有蜜雪冰城的上游掌控力,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今天因为它便宜而来,明天就可能被更便宜的对手撬走。更讽刺的是,为了维持低价,加盟商不得不偷偷降价甚至亏本甩卖,而总部用供应商的账期资金来补贴,现金流已净流出8.7亿。这种“规模换生存”的游戏,像极了共享单车烧钱大战的前夜。
低价策略的另一面是品控的妥协。黑猫投诉上有很多关于质量的投诉,临期商品占比有点高。更致命的是,行业已从蓝海杀成“紫海”,一条街三四家零食店对打,毛利率下降很多。当低价无法带来忠诚度,规模反而成了负担。
未来的出路在自有品牌还是折扣超市?鸣鸣很忙显然意识到了危机,开始学山姆做自有品牌,甚至跨界卖日化、鲜食,试图用差异化突围。但这条路同样难走,供应链的短板在品类扩张时被放大。或许,真正的答案不在“更便宜”,而在“更聪明”:用AI预测库存、区域仓降本、会员数据驱动选品。毕竟,零售业的终局从来不是价格战,而是效率战。
当资本的热潮退去,那些靠补贴堆砌的GMV,终究要面对单店盈利的残酷考核。卖便宜零食当然是一门生意,但若只剩便宜,恐怕连生意都算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