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比中国更糟糕?中美联合声明后,白宫记者会再现日耳曼赢学

元冬谈谈 2025-05-14 10:56:08

欧盟比中国更糟糕?中美联合声明后,白宫记者会竟再现日耳曼赢学。

5月12日下午15点,中国商务部发布了《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随后特朗普在白宫召开了记者会。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记者会上特朗普对媒体表示,欧盟对待美国往往比中国对待美国更糟糕。 特朗普说道, “欧盟在很多方面都比中国更糟糕”。同时,他承诺会让欧盟在贸易方面做出重大让步。

随后他“意气风发”的对记者们说,我和他们才刚刚开始,而他们将大幅降低关税,你们看着吧。我们手里有所有的牌,他们对我们非常不公平。 说到这里,特朗普特别提到了欧盟对美国的汽车和农产品供应。 如此看来,特朗普似乎对中美之间达成的初步贸易谈判成果非满意,竟让他又开始发表如此嚣张的言论了。 他们似乎认定在本次中美贸易会谈中,是“美国赢了”,真的不得不佩服美国这群“日耳曼赢学家”们。

对此CNN还专门发表了一篇题为“特朗普如何获得他急需的中国贸易胜利”的文章进行吹嘘。文章中提出两个观点,一个是特朗普派出了“认真的人们”,另一个是“新的现实”。 CNN称,特朗普派出了首席谈判代表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他们被市场参与者和中国同行视为“严肃、冷静和有能力”。 CNN还称,特朗普政府以某种方式设法锁定了大幅提高的关税——“全球10%的普遍税率和基本保持不变的行业关税”。而且,尽管人们认识到关税不会回到零,但贸易伙伴仍在排队与美国达成协议。

此外CNN还提到,特朗普在5月12日上午对记者们称, “人们从来没有像我那样真正使用贸易”。 从这些报道来看,在中美发表《联合声明》后,美国国内上下似乎几近疯狂和沸腾。所有人都认为美国在本次中美贸易战中大获胜利。 然而他们似乎忘了一个现实,那就是中美贸易战本是美国主动挑起,现在又是美国主动削减。这种事实竟被美媒和特朗普以及白宫官员们抛开。

只能说美国人的脑回路就像是一条笔直的高速公路,他们不关注过程只关注结果。然而就算是只关注结果,那也不应该忘记起因吧? 他们还真给忘了,在CNN的另一篇报道中称“中国突破让特朗普在第二个任期的第一次重大外访中宣布‘胜利’” 。 报道中称美国与中国贸易谈判的突破对唐纳德·特朗普是一个提振,因为他的团队投入了几年来最广泛的高级别外交谈判,还涉及 乌克兰、俄罗斯 , 伊朗 , 中东 和 多个全球贸易对手 。

可是特朗普都还没启程去中东三国,他们就开始吹嘘,特朗普在赢得了第二任期的首次重大外访胜利。 美国不亏是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使用国,就连“胜利”这种东西也能通过透支信用来提前获得。就中美关税战这件事来说,现在依旧还未尘埃落定。 况且按照中美联合声明的内容来看,怎么说也算是中国赢得了中美贸易战的胜利吧?

首先,美国挑起贸易战,现在又是美国主动找到中国同意降低关税数字的这一事实不会变,因此从本件事的事实来看,就是美国向中国低头认输。 其次,中美各自削减91%的关税,原本是美国主动加税,中国做出“自卫反击”跟税。现在美国又把关税降到54%,中国降到34%的规模。 并且在90天以内24%的关税暂缓实施,这就意味着现在美国对中国的关税是30%,中国对美国的关税是10%。

可能网友们从数字上来看,确实觉得是美国赢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美国30%的关税中还包含在4月2日之前假借芬太尼问题,对中国强行征收的20%的关税。 可是这部分关税并不能算在,中美自特朗普“对等关税”以来爆发的激烈关税战之中,因此现在中美关税战的关税数字都是10%。 至于酚酞尼事件的关税,中国也对美国农产品及关键商品加征了关税,例如对原产于美国的鸡肉、小麦、玉米、棉花加征15%的关税,对高粱、大豆、猪肉等加征10%的关税。

因此这些关税并不能混为一谈,我们也不能忽略中国在对美国芬太尼问题上做出的反击措施。所以,小编说这一场关税战的胜利属于中国。 最后,中国商务部在《联合声明》中表示,采取必要措施,暂停或取消自2025年4月2日起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由于中方的表述是模糊性的,这就表明在中美关税谈判中,中国是留了一手的,这包含两个点。

其一是中方说暂停或取消,但是又没有明确说暂停或取消那些非关税措施。如果中方只暂停或取消其中一部分对于美国来说无关痛痒的措施,那么这还是表明中国拿捏着美国的痛点。 其二是2商务部在发表《联合声明》后,就立即召开了加强战略矿产出口全链条管控工作部署会,这表明中方不仅不会对美国放宽稀土管制,还将会加强对稀土出口的全链条管控。 因此,从上述内容来看,中美关税战到底谁输谁赢,一目了然。相较于美国毫无依据“顾尾不顾头”的“赢学”来说,中国这一战,赢得利落,胜的坦然。

而至于美国政客,他们也就只能使用诡辩论和愚民政策来忽悠美国民众了。

0 阅读:16
元冬谈谈

元冬谈谈

五星闪耀皆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