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元宵节,哈工大预科班学生孙家栋发现食堂有红烧肉。一时嘴馋的他,决定吃了红烧肉再回家。而这碗红烧肉改变了他的一生。 1950年元宵节那天,哈工大预科班的孙家栋在食堂里闻到了红烧肉的香味。馋嘴的他,心想吃了这顿美味再回家也不迟。没想到,这碗红烧肉让他的人生轨迹有了大转变。 那时候的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到处都需要人才来建设。哈工大是个培养技术人才的好地方,吸引了很多有志青年,孙家栋也是其中之一。这个来自辽宁复县的小伙子,没想到自己会因为一个临时决定而命运大不同。 元宵节晚上,哈工大食堂的香味勾得孙家栋迈不开腿。他正琢磨着要不要先去姐姐家过节,结果一眼看到了那碗诱人的红烧肉,立马决定先吃饭再走。可就在他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广播里突然传来校领导的通知:“学校要选人去参加空军培训,想去的赶紧报名!”一听这话,孙家栋心里咯噔一下。饭桌上的红烧肉还没吃完呢,但他立马丢了筷子,撒腿就往报名点跑。这一跑,就跑出了他不一样的人生路,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后来,他还被选去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进修。在那儿,他靠着顽强的劲头和出色的成绩,赢得了斯大林金质奖章,也为以后搞航天事业攒足了底气。 1958年,孙家栋学成回国,进了国防五院,开始搞导弹研发。那时候,中苏关系变差了,苏联专家拍拍屁股走人,还撂下狠话:“没了我们,中国人别想搞出导弹!”这话可把孙家栋他们气坏了。于是,大伙儿加班加点地干,几年后,中国自己的导弹真的就造出来了。 到了1967年,钱学森大笔一挥,点了孙家栋的将,让他当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头头。这任务可不容易,得让卫星上得去、看得见、听得到、测得准、抓得住。但孙家栋带着团队,硬是一路闯关,只用了三年,就从设计搞到了发射。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嗖嗖地上了天,中国也正式踏进了航天的大门。不过啊,这只是孙家栋精彩人生的开始。后来,他又带头干了好几件航天大事,比如研发咱们国家的第一颗能回来的遥感卫星。就算路上碰了钉子,他也咬牙坚持,结果不到一年时间,技术难题就被攻克了。现在,他都七十多岁了,还在北斗导航和探月工程的最前线忙活,给国家的航天事业出主意、使劲儿。 想想过去,孙家栋心里五味杂陈:当年那盘没吃完的红烧肉,居然成了他命运的大转折。要不是那次招飞行员的机会,他可能就跟普通工程师没啥两样了。但就是因为这个,他成了咱们中国航天界的大名人,一辈子都在为咱们国家的太空梦添砖加瓦。
1950年元宵节,哈工大预科班学生孙家栋发现食堂有红烧肉。一时嘴馋的他,决定吃了
子民谈娱乐
2025-05-14 11:35: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