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一生可以难到什么程度,看看明朝第一画家徐渭就知道了! 徐渭出生在1521年深秋的绍兴城,父亲徐鏓时任五品地方官,生母是身份低微的侍妾。出生刚满百日,父亲突发急病去世,嫡母苗氏依循礼法将生母赶出府门。这个襁褓中的庶子被留在雕花木床里,由乳母抱着穿过三道垂花门,住进偏院最西头的厢房。五岁那年,他在嫡母寿宴上当场背诵《孝经》,惊得满座宾客筷子落地。九岁时模仿汉代辞赋写下《释毁》,文中"龙困浅潭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句子,让绍兴知府连夜派人送来"越中神童"的匾额。然而嫡母始终冷眼旁观,连书房里的砚台都要兄长用剩了才轮到他。 十五岁那年春天,嫡母病逝。兄长徐淮接管家族后,将徐渭赶到堆放杂物的耳房居住。隆冬时节,他裹着单衣蜷缩在霉味的被褥里,听着正院传来的宴饮笙歌,用冻僵的手指在结冰的砚台上呵气磨墨。十六岁初次参加童试,因在策论中引用《庄子》被考官批作"文理妖异",从此开启长达二十三年的科考噩梦。二十岁那年终于考中秀才,却在随后八次乡试中屡战屡败——某次因在破题时痛陈吏治腐败,被朱笔批"句读如魑魅";某次因用白话写就论盐政的文章,被主考官怒斥"文风妖邪"。最后一次落榜时,他在贡院墙外坐了整夜,清晨被扫地的杂役发现蜷缩在墙角,手里攥着浸透晨露的三千字血书。 二十五岁那年,家产被兄长挥霍殆尽。为求生计,他被迫走入赘之路:第一次入赘绍兴富商潘家,契约写明"不得衣绸缎,不得登中堂",每日吃着与仆人相同的糙米饭,在账房里替岳父抄写文书;妻子病逝后,潘家以"无子赘婿当去"为由,将他的行李扔出朱漆大门。第二次入赘杭州王家,成亲当夜发现新娘是患痨病的将死之人,两年后果然成了鳏夫,被王家宗亲指着鼻子骂作"克妻灾星"。第三次入赘张家时已年近四十,十四岁的新娘躲在喜轿里哭泣,他在婚书上写下"枯藤缠嫩柳,终究两相伤"。 1555年深秋的某个雨夜,抗倭名将胡宗宪偶然读到徐渭代写的奏章,连夜派亲兵举着火把寻遍绍兴城,在破庙里找到醉卧神龛的他。在总督府六年,他展现出惊人的军事才能:设计用乌头毒箭对抗倭寇铁炮,在岑港之战中歼敌三千;孤身潜入海盗巢穴劝降汪直,撰写的《擒汪直疏》被快马送进紫禁城。胡宗宪常拍着他的肩膀感叹:"若你得中进士,老夫该给你当幕僚才是!" 然而随着严嵩倒台,靠山崩塌的胡宗宪在诏狱中自尽,徐渭在灵堂前折断毛笔,披发赤足狂奔三十里,自此坠入疯癫深渊。 1565年惊蛰日,邻居听见徐宅传来骇人惨叫——他用三寸铁钉刺穿左耳,鲜血浸透半领青衫;三个月后在菜市口当众用铁锤猛击下体,围观人群吓得四散奔逃;最严重那次用斧头劈开额头,郎中用了半斤桑皮线才勉强缝合伤口。这些疯举反而救了他的命:当1566年冬至夜他持刀杀死继妻时,绍兴知府翻遍《大明律》,最终以"癫狂杀人"为由改判七年牢狱。在阴暗的囚室里,他用牢房里的蟑螂血混合墙灰,在《周易》书页间写下二十万字的批注。 五十三岁出狱时,昔日的天才已成白发老翁。他在绍兴城东租了间漏雨的茅屋,用门板当画案,把破碗当笔洗。第一幅《墨葡萄图》诞生在某个寒夜,冻僵的手指握不住笔,墨汁泼洒在纸上竟成蜿蜒藤蔓。他望着意外得来的杰作又哭又笑,题下"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此后十八年,这种失控的泼墨技法愈发精进:画螃蟹用焦墨皴擦甲壳,暗讽贪官污吏;绘荷花以狂草笔法勾勒残叶,自喻风骨不屈。买画的人嫌他疯癫,他就把作品丢给街边乞丐;达官贵人求字,他偏用臭墨在茅厕墙上书写。 晚年栖身的青藤书屋,梁柱间结满蛛网。七十三岁那年隆冬,他将珍藏的宋版书换了口薄棺,在最后那幅《墨牡丹》上题写"富贵非吾愿,丹青写寂寥"。送葬那天,绍兴城飘着冻雨,只有三个乞丐抬着棺材走向城郊。谁也没想到,百年后这座荒草丛生的小坟前,跪满从京城赶来的书画大家;更没人料到,他开创的泼墨大写意会化作艺术史上的惊雷——八大山人从他笔下读懂了孤傲,郑板桥自诩"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恨不能"穿越三百年为他磨墨"。这个被命运撕碎的天才,最终在时光长河里淬炼成永不褪色的传奇。
一个人的一生可以难到什么程度,看看明朝第一画家徐渭就知道了! 徐渭出生在152
侃天侃地也侃过去
2025-05-14 16:25:37
0
阅读:81
firefox110
真的假的啊!
小知大知 回复 05-14 21:58
说错了,查了一下,是宏道
小知大知 回复 05-14 17:43
真的,袁宗道为他写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