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议和,或称1911年南北议和,1911年10月10日革命军在武昌打响第一枪,

暖阳温暖人心 2025-05-16 20:53:07

南北议和,或称1911年南北议和,1911年10月10日革命军在武昌打响第一枪,在之后的时间里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呈土崩瓦解的状态,截止11月末清政府所控区域只有东三省、直隶、河南,清朝政权已是名存实亡,清政府无奈派袁世凯同南方革命党人和谈。这就是南北议和。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结束了清王朝268年的统治。就在第二天,袁世凯公开表态支持共和,并在孙中山辞职后摘取了革命的果实。然而,这一结局的形成,要回溯到几个月前武昌起义爆发时的复杂局势。 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清廷面临严重危机,统治区域急剧萎缩,到11月末只剩东北三省、直隶和河南。在这危急时刻,清廷将希望寄托在了正在养病的袁世凯身上。袁世凯深谙权力之道,他抓住机会向清廷开出了六点要求:"明年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开放党禁;宽容武昌起事人员;宽筹军费;授以指挥前方军事之全权。" 这些要求与当年戊戌变法的主张颇为相似,而袁世凯在戊戌变法中的表现却是先加入强学会博得立宪派信任,后在慈禧面前出卖立宪派。历史似乎正在重演,袁世凯再次扮演着双面角色。11月9日,清政府通过资政院的选举,正式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权力已牢牢掌握在他手中。 12月7日,清廷进一步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他立即派唐绍仪南下与革命党人谈判。12月18日,南北议和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拉开帷幕。革命方代表伍廷芳提出了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和建立共和政府的条件,而唐绍仪则暗示:"召开临时国会不过是一种形式,借口减少北方反对和议的阻力。"袁世凯此时态度暧昧,既不公开支持共和,也不明确反对,给自己留足了回旋余地。 就在谈判进行期间,英、美、法、德、俄、日六国驻上海领事于12月20日向双方递交备忘录,要求尽快达成协议。法国驻上海领事斐格在给法国外长的报告中写道:"在上海聚会的南北方代表一周会谈的惟一结果是明确了共和派代表的不妥协态度和袁世凯派出的代表、他的大使的软弱无力。" 袁世凯的澳大利亚顾问莫理循在信中透露了更多内幕:"袁世凯作为政府的总理,在其主子和革命党之间充当掮客的角色,和双方磋商,讨价还价,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使自己成为必不可少的调解人。"莫理循敏锐地指出,袁世凯"会拥有独裁权力","能得到他所要求的任何条件","是皇室的唯一希望"。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将革命果实牢牢握在手中。然而,就在两个月前,这个位置还属于刚回国的孙中山。辛亥革命的命运为何出现如此戏剧性的转折?这要从孙中山的归国说起。 孙中山在海外得知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后,立即启程回国。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举行的十七省代表会议上,孙中山以16票对1票的压倒性优势当选为临时大总统,仅有湖南代表投给了黄兴一票。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一消息传到北方,让袁世凯如坐针毡。 孙中山上任后并不打算轻易妥协。1月11日,他宣布自任北伐军总指挥,制定了六路北伐计划,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朝统治。这一决定让国际局势骤然紧张,英、美、德、日各国军舰驶进长江,造成即将"武装干涉"的态势。同时,帝国主义列强还在经济上封锁南方革命政府,不让临时政府动用海关税款。 面对内忧外患,革命政府内部分歧加剧。混入临时政府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借口担心引起外国干涉,反对孙中山北伐。就在这紧要关头,孙中山做出了艰难决定。1月22日,他公开表示:"如果清朝皇帝退位,袁世凯宣布绝对赞成共和,自己可以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让袁世凯来当大总统。" 这一让步立即改变了局势。袁世凯得到保证后,开始逼迫清朝退位。1月26日,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将领47人发表联名通电,吁恳清帝退位,改行共和政体。在南方承诺让位和北洋军压力的双重作用下,2月6日,参议院通过了《优待条例》,为皇室退位提供保障,其中规定清帝称号不变,每年由国民政府给予四百万元,清帝仍居清宫,以后移居颐和园,原有私产由民国保护等。 2月11日,袁世凯给孙中山发电报,通告清帝退位在即,并表态:"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穷之幸福。"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正式宣布退位,结束了清王朝268年的统治。

0 阅读:22

猜你喜欢

暖阳温暖人心

暖阳温暖人心

暖阳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