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黄河流域小麦条锈病肆虐,致使小麦减产超过一百亿斤,这可是4000万人

晨曦微尘 2025-05-19 10:06:37

1956年,黄河流域小麦条锈病肆虐,致使小麦减产超过一百亿斤,这可是4000万人口一年的口粮! 那年黄河流域闹起了严重的条锈病,成片的小麦像得了传染病似的发黄枯死,全国小麦少收了一百多亿斤粮食,相当于四千万人一年的口粮。 眼看着老百姓的饭碗要见底,刚从北京农学院毕业的年轻小伙李振声,二话不说就收拾行李去了陕西杨陵。 这一去不要紧,倒让他发现了件怪事,地里蔫头耷脑的小麦和旁边长得欢实的野草形成了鲜明对比,就像病秧子碰上了壮小伙。 在试验田里,他成天蹲在地头琢磨,注意到野草叶子油光发亮,小麦叶子却布满锈斑,心里头就起了个大胆的念头,能不能把野草的硬朗劲儿传给小麦? 要知道这在当时可是没人敢想的事,农科所的老专家们都摇头,说这就像要把山羊和绵羊配种,听着就不靠谱。 可他偏不信,琢磨着野草和小麦都是禾本科植物,说不定能成。 而这一试就是二十多年,奈何条锈病菌比人还机灵,每五年半就换个新花样,可他们培育个抗病麦种最少要八年。 这就像跟贼比赛换锁,你刚把新锁装上,贼又研究出新撬棍了。 最困难的时候,试验田里的小麦和野草杂交代数太多,长得歪瓜裂枣的,连麻雀都不稀罕啄。 但他带着团队硬是咬牙坚持,把每个杂交后代都当宝贝似的伺候,终于在1979年捣鼓出了"小偃6号", 不过,这个新品种可了不得,往地里一种就显能耐,全国推广种植后多收了一百五十多亿斤麦子,光陕西一个省就多了二十亿斤收成。 后来甘肃农科院用这个品种改良出的"高原333",到现在还保持着亩产两千斤的世界纪录。 但粮食多了,吃饭的嘴也多了,到1987年,全国人口比三十年前多出五千万,他又带着人马转战黄淮海,跟盐碱地较上了劲。 在河南、山东那些盐碱重灾区,他们发明了"挖沟排盐"的土办法,在地里挖出两米深的排水沟,把盐分往沟里赶,再种上耐盐的田菁当绿肥。 前前后后折腾了六年,硬是把五百万亩盐碱滩改成了良田,多收的粮食能装满五十亿个面口袋。 2006年他都七十多了,又跑去渤海湾搞"渤海粮仓"计划,把耐盐小麦和海边盐碱地撮合到一块儿,现在山东东营那些盐碱地上,金黄的麦浪能一直铺到天边去。 要说他这辈子的绝活,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让小麦和野草"联姻",教会庄稼在盐碱地里安家,最绝的是总能在大家犯愁的时候变出新招数。 九十多岁的他,现在还隔三差五往试验田跑,看见哪个麦穗长得精神,眼睛就放光。 用他自己的话说:"庄稼人看不得地闲着,农科员见不得粮减产。"这话实在,就跟他的麦种一样,不玩虚的。 信息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官网《李振声院士小麦远缘杂交研究纪实》 中国科学院《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进展报告》 陕西日报1983年3月15日头版《"小偃6号"创小麦增产新纪录》

0 阅读:19
晨曦微尘

晨曦微尘

晨曦微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