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的根源是寒瘀,其实不难,存下吧好不容易找到 在中医理论里,胆结石并非仅仅是胆囊内出现了结石这么简单,而是身体整体状态失衡,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发的病症。多数胆结石患者的根源,实则是“寒瘀”在作祟。寒邪侵袭人体,气血运行受阻,瘀滞不通,胆汁排泄不畅,进而形成结石,且病情往往反复发作、难以痊愈。但只要找准病根、精准调理,改善身体状态,结石问题并非无法解决。 寒凝肝胆型 症状表现 右上腹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遇寒则疼痛加剧,得温痛减。患者常伴有口淡不渴,喜欢喝热水,四肢不温,尤其冬季或天气寒冷时,右上腹疼痛及不适症状更为明显。舌苔白腻,脉象弦紧。这类患者在食用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冷饮,或腹部受凉后,右上腹疼痛会迅速发作,疼痛程度加重。 治疗原则 以温经散寒、疏肝利胆为核心,通过温散肝胆之寒邪,恢复肝胆的正常疏泄功能,促进胆汁的正常排泄,从而缓解右上腹疼痛等症状。 阳虚寒滞型 症状表现 右上腹隐隐作痛,疼痛缠绵不休,活动后或劳累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可稍有缓解。患者面色苍白或萎黄,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整体精神状态不佳,身体虚弱,对寒冷环境较为敏感,病情在秋冬季节尤为严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疗原则 着重温补肾阳、暖肝利胆,通过温补命门之火,增强肝胆的阳气,改善肝胆的气血运行,促进胆汁的正常分泌和排泄,减轻虚寒症状,缓解右上腹疼痛。 寒痰瘀阻胆道型 症状表现 右上腹持续性疼痛,疼痛剧烈时可呈绞痛,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吐出胆汁。患者咯痰色白质黏,难以咯出,胸闷不适,呼吸不畅。口唇、指甲紫暗,肌肤甲错,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涩。此类患者病程较长,结石反复发作,且易出现黄疸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 需温散寒邪、化痰祛瘀、通利胆道,多管齐下,驱散寒邪,化解痰浊,疏通瘀血,使胆道通畅,胆汁排泄恢复正常,从而缓解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减少结石的复发。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针对寒瘀引发的胆结石,中医以温阳散寒、化痰祛瘀、通利胆道为基础,结合个体化辨证调理,多数患者不仅能显著缓解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还能逐步缩小结石,甚至排出结石,恢复正常生活,重拾健康活力,让无数患者摆脱胆结石的困扰,这正是中医治疗胆结石的独特价值所在。
胆结石的根源是寒瘀,其实不难,存下吧好不容易找到 在中医理论里,胆结石并非仅仅
陈玉龙谈养护
2025-05-22 18:07:35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