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十三朝古都为何遭质疑? 主要原因是与历史教科书有差异。 特别是夏商西周出入较大。 一、夏朝: 对于夏朝都城的认定,考古学界尚未有定论。虽然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被认为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但由于缺乏如文字等有力的直接证据,不能确凿证明它就是夏都。而一些历史教科书可能根据传统文献记载,认为夏朝定都安邑(今山西夏县)、阳城(今登封)、阳翟(今禹州)等地。 二、商朝: 商朝曾多次迁都,考古发现的偃师商城遗址,有观点认为它可能是商汤所建的西亳,但也存在争议。部分历史教科书依据安阳殷墟等更具明确考古证据的都城遗址,以及文献中关于商朝定都亳(今商丘)、殷(今安阳)等地的记载,较少提及洛阳作为商都的说法。 三、西周: 西周时期,洛邑是重要的政治中心之一,但一般认为西周的正式都城是镐京(今西安)。洛邑最初是周公营建,用于安置殷商遗民和加强对东方的统治,是陪都性质。 四、陪都与首都概念混淆: 隋唐时期,洛阳常被视为陪都。如隋炀帝下诏营建东都,书中称长安为京师,称洛阳为东都,隋炀帝也时常返回长安。武周时期,虽然武则天称帝后定都洛阳,但武周政权不被正史完全承认,且“两京制”下洛阳也被认为是陪都性质。 五、一些朝代建都时间较短: 后梁、后晋等朝代在洛阳的建都时间较短。例如后晋,据记载其在洛阳总共仅四个月,时间短暂,难以支撑建成功能完备的都城,对于其是否为正式都城存在争议。 随着考古的发现,历史在不断的修正。例如,新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已经不再把洛阳标注为陪都,取而代之的是重要地点。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也好,十四朝古都也好,主要是地方宣传需要,是一种文化符号构建。 再比如今年四月二十二号爆出的洛阳白马寺古墓,曾被历史肯定的狄仁杰墓,经过新的考古和文献资料,学界否定了是狄仁杰墓的可能,更多的偏向于薛怀义的墓。学者普遍认为,仅凭明清石刻不足以证明是狄仁杰墓。如今,洛阳文物,文旅部门再次确认是狄仁杰墓,也是对历史的不断肯定,质疑,否定,再肯定的过程。当然,白马寺古墓还是存在争议的。这也许也是地方宣传需要,是一种文化符号构建,从而更好的宣传洛阳,发展旅游。 只要我们把历史与文化重构区分开来,就不必介意是不是十三朝古都的问题。 不过,一些博物馆为了地方利益,对历史的表达也掺杂了文化符号重构问题,把存在争议的问题,当做没有争议的定论,误导了游客,是对历史极其不负责的表现。 把存在争议的问题,比如,二里头夏都和狄仁杰墓等。明确注明存在争议的标识,才能体现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历史的严谨性。才能体现出,历史是还原真相而不是后人编篡。 历史教科书,是我们学习中国历史的唯一渠道。
洛阳十三朝古都为何遭质疑? 主要原因是与历史教科书有差异。 特别是夏商西周出入较
在哪里呢
2025-05-24 09:40:34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