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料!法新社揭示2025年全球船厂“冰火两重天”:中国订单量狂降68%,市场份额锐减!而韩国,却趁势鲸吞,份额暴涨近两倍!未来,谁将主宰全球海洋? 近来,全球造船业的格局起了不小的波澜。一则消息称,中国船厂在2025年的新接订单量骤降近七成,全球市场份额也从高位的75%滑落至56%。 而另一边,韩国趁势而起,市场份额从14%飙升至30%,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市场风云突变,背后似乎与即将重返白宫的特朗普有关。他并未直接挥舞制裁大棒,而是另辟蹊径,传闻要为中国建造的船只量身定制一套“浮动港口停靠费”,意味着将来悬挂各类旗帜的中国制造船舶,在美国靠岸的成本要高出三倍。 这一手,正中国际船主们的软肋。尽管中国船的质量和价格优势人尽皆知,可一想到那笔高昂的额外开销,许多买家还是犹豫了,订单因此大量流失。 这对韩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窗口期。韩国政府反应迅速,立刻为本国船厂提供了强力的融资、担保和政策倾斜。一时间,韩国船企订单接到手软,尤其在利润丰厚的LNG船领域,大宇造船一个季度便拿下了27艘。 他们也不再是单纯地低价竞争,而是聪明地联合中东、欧洲的伙伴共建实验室、共享设计平台,打出一套“关系牌”和“稳定牌”的组合拳。这使得国际买家在做决策时,天平开始从纯粹的价格考量,向更复杂的合作关系倾斜。 不过,订单的此消彼长,只是故事的表层。水面之下的工业底气,又是另一番景象。 有媒体曾捕捉到国内大型船厂下班时的画面:成千上万的工人骑着电动车涌出,队伍中既有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也有经验丰富的中年技师。 这种庞大、年轻且传承有序的技术工人队伍,不仅是中国海军能高速“下饺子”的保障,也是整个造船业能够多年雄踞榜首,硬扛外部压力的根本。 反观美国,其造船业早已是“黄昏”景象。年轻人不愿投身船厂,掌握核心技术的老工人相继退休,导致人才断档、效率低下,甚至连自家的军舰都得靠翻新旧船来维持规模。一度还传出美国海军想请韩国帮忙造军舰的荒唐想法。 船坞内一新一旧的对比,直接折射出两国工业基础的差距。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即使部分订单被政策硬塞给了韩国,其船舶制造所需的大量核心模块与关键设备,终究还是绕不开中国的供应链。 可以说,美国这一拳打出去,虽让中国感到疼痛,却没能伤其筋骨,反倒间接扶了韩国一把,自己则未捞到任何实际好处。 面对压力,中国的船厂也并未坐以待毙。江南造船、沪东中华等龙头企业,一面持续优化成本与效率,其建造的LNG船价格甚至比韩国还要便宜15%;一面在新赛道上保持领先,比如在智能设计和模块化建造领域。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国船厂从欧、美市场转移到了中东、东南亚。中船集团和沙特签署的30艘超级油轮上,都安装了中国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导航系统。该系统不仅能节约燃油、自动规划航线,还能配合智能维护平台,大幅降低船东的长期运营成本。 中国的视野不止于此。它甚至开始将自己的船舶设计软件,直接嵌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港口平台。这无异于将产业的根系,扎进合作伙伴的土壤里。 越南、阿联酋等国不再是简单的买家,而是主动派人来华学习,打包引进技术和服务。这才是更深层次的产业整合。 所以,特朗普那套看似强硬的关门政策,更像是一种战略拖延,企图为美国衰落的工业争取喘息之机。 但全球化的潮水已然改变了方向,单靠一扇门,恐怕再也无法阻挡一个庞大产业的升级脚步。 那么,韩国此番的异军突起,究竟是地缘政治下的昙花一现,还是真能动摇中国造船业的长期根基?时间会给出答案。
猛料!法新社揭示2025年全球船厂“冰火两重天”:中国订单量狂降68%,市场份额
经略简料
2025-07-19 12:08:0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