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地主王学文在家门口,捡到了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女兵,见四下无人,他一下将

小史论过去 2025-07-26 00:12:39

1937年,地主王学文在家门口,捡到了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女兵,见四下无人,他一下将女兵抱到了炕上。谁料,女兵解开衣襟,王学文震惊:“怎么会这样……” 王学文是甘肃一带有点名气的人物,家里有田有地,日子过得还算殷实。跟那些欺压佃户的地主不一样,他是个出了名的好心人。乡亲们缺粮,他就拿自家的粮食分给大家;灾年来了,他还主动减租,连村里的纠纷他都愿意出面调解。有人说他傻,有人叫他“活菩萨”,但他就是这么个接地气的性子,觉得人活一辈子,总得有点良心。 那女兵名叫吴仲廉,红军战士,出身湖南衡阳。年轻时在师范学校读书,本想当老师,可1926年革命风潮一吹,她就投身红军了。从文弱书生到战场硬汉,她只用了几年时间。丈夫曾日三是她的战友,两人因革命走到一起,长征路上还生了个儿子。可战乱中带孩子太难,她只能咬牙坚持,直到1937年西路军作战,实在走投无路。 那天是1937年秋天,王学文出门查看庄稼,发现吴仲廉倒在门口。他见她昏迷不醒,赶紧抱回屋里,最初确实动了歪心思。可吴仲廉醒来后,解开衣襟露出婴儿的那一刻,他愣住了。吴仲廉喘着气说:“我儿子叫王继曾,我走不下去了,求你收留他。”她听说王学文为人厚道,才敢托付。王学文沉默了会儿,心想红军是为穷人打仗的,自己再坏也不能坏到这份上,就点头答应了。 吴仲廉走后,王学文把王继曾带回家。他跟妻子没孩子,这小家伙就成了他们的心头肉。喂饭、教字、干活,王学文一点不含糊,把他当亲儿子养。村里人都知道这事,夸他有情有义。王继曾在王家过得安稳,吃穿不愁,慢慢长成了个健康的小伙子。没人想到,这孩子还有个了不起的身世等着揭开。 吴仲廉离开王家后,回了红军。她丈夫曾日三在前线拼命,她在后方救伤员。可同年西路军战斗中,曾日三为了护伤员,中弹牺牲了。她忍着悲痛,继续干革命,辗转延安,参加抗日。她的硬气和能耐不是盖的,新中国成立后,她当上了首位法院院长,办案铁面无私,百姓都喊她“当代女包青天”。可她心里一直惦记着儿子,总想着有一天能找回来。 新中国成立后,吴仲廉多方打听,终于找到甘肃王家。见到已是少年的王继曾,她眼泪止不住。母子相认后,她把孩子带回身边,亲自教导。王继曾知道了父母的革命故事,也明白了王学文的恩情,长大后进了政府部门,干得有声有色,算是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而王学文呢,这事传开后,乡里人更敬他,他的善心成了村里的传奇。 这故事里,王学文从一开始的私心,到后来的大义,挺接地气的。他不是圣人,也有七情六欲,可关键时刻,他选了善良。吴仲廉是革命英雄,可她也有软肋,为了儿子放下身段求人。俩人一个地主,一个红军,按说八竿子打不着,可人性这东西,愣是把阶级的墙给撞开了。1937年的那一天,成了他们命运的交点。 王学文的事让我想到,人性这玩意儿,不管啥年代,都没变过。战乱时有人伸手帮一把,现在也不少见。疫情时捐物资的,路上扶老人的,新闻里常有。可现代社会节奏快,人心复杂,这种善举是不是少了点温度?或者说,我们只是没留意身边的小事?

0 阅读:0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