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炭工业绿色转型的关键赛道上,山西再传捷报。7月18日,一场聚焦煤炭工业固废处理的技术鉴定会在太原中北高新区举行,由太原锅炉集团联合清华大学、山东诺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研发的“极低热值煤矸石及煤气化低活性飞灰固废规模化降碳处理技术”,经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的院士专家团鉴定,被认定为“国内外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破解煤炭行业固废处理难题提供了突破性方案。
顶尖团队合力攻关,技术成果获权威认可 此次鉴定会堪称行业“智囊团”的集结——中国工程院黄其励院士担任鉴定委员会主任,高翔院士任副主任,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中国中煤能源集团等单位的知名专家组成评审团队,太原市国资委、科技局及晋能控股、华电煤业等企业代表到场观摩。 经过对技术汇报的细致听取、相关资料的严格审查,以及深入质询与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技术在极低热值煤矸石和煤气化低活性飞灰的规模化降碳处理领域实现了原创性突破。高翔院士评价道:“这项技术为固废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路径,对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兼具创新性与市场推广前景。” 破解行业痛点,技术创新实现多重突破 我国作为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每年新增煤矸石超8亿吨、煤气化低活性飞灰约5000万吨。这些固废因热值低、活性差,传统技术难以有效利用,只能长期堆存,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易引发自燃、扬尘等环境污染问题,成为行业发展的“心腹大患”。 太原锅炉集团联合清华大学等单位研发的新技术,正是瞄准这一痛点。研发团队建成3兆瓦半工业热态中试装置,成功实现550大卡低热值煤矸石与煤气化低活性飞灰的高效燃烧,燃烧后灰渣平均含碳量小于1%。太锅集团实验基地主任王晓炜展示着燃烧后的灰渣样本:“经过处理,灰渣的综合利用潜力大幅提升,完全改变了以往对这类固废的认知。” 这项突破的核心价值在于“一举多得”:既通过燃烧脱碳降低了固废的环境污染风险,又提升了灰渣品质,使其能在土壤改良、矿坑充填、建材原料等领域大规模应用,真正实现了固废从“环境负担”到“资源宝藏”的转变。 产学研协同发力,山西科技赋能绿色转型 “研发之路没有捷径,技术走向市场仍需各方合力。”清华大学岳光溪院士的话点明了这项技术的未来方向。作为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又一次重大创新,该技术的突破离不开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太原锅炉集团的工程化经验、清华大学的基础研究优势、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的在地化服务能力,共同构成了创新链条上的关键环节。 此次技术鉴定的通过,不仅为后续示范工程建设和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更彰显了山西在煤炭清洁利用领域的科技实力。随着该技术的落地,预计将在消纳固废、减少污染的同时,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煤炭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山西方案”,助力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