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拍出了相片后活生生的人#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六朝古都迎来的是日军粗暴的罪恶行径——大屠杀。抱头鼠窜的邮差阿昌(刘昊然 饰)被日军摄影师伊藤(原岛大地 饰)误当作照相馆学徒,为苟活开始帮伊藤洗照片,但这些照片,是一个国家、民族最不可忘却的记忆,也是一个凶残的侵略者注定永远无法摆脱的铁证。于是,一群中国人决定:把胶片送出南京……以上就是《南京照相馆》的故事。
在镜头语言的角度看,《南京照相馆》的风格是写实但克制的。随着故事发展,几个中国角色不可避免地也要被卷进暴行——但它并没有用很多惨无人道的镜头来刺激观众,甚至会只选择一些照片呈现暴行,没有把情绪上得很足。但另一方面,你禁不住会去想象,那些没有呈现出来的、完整的暴行会是什么样;而看到照片你会知道,这些照片都来自真实的历史影像,这都是真实的、活生生的历史。
从角色刻画的角度看,这是一部始终以人的痛苦和感受为主线的电影。电影中的人也并非抽象的符号,他们是怯懦的、怕死的、给日军帮忙的,也是勇敢的、牺牲的、只是想活下去的邮差、金老板一家、想要当电影演员的伶人,以及因为人手不够被迫上战场的警察。当我们意识到南京城内那些惨死的三十余万人民都是和他们一样立体鲜活的普通人时,电影就已经让历史从抽象的符号的记忆变得具体有了切肤的温度。
对战争的记录和承认就是对战争的反对,它通过书写暴力的后果来提醒我们暴力的不可容忍与不能再发生,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也是记录的意义。电影里在反复强调的一共有两处,一处是战争对人正常生活的毁灭式摧残,主体是南京城内的居民。另一处就是战争对人的异化,对准的主要是日军。在他们的语境中,被侵略且失败的中国人不算是人,只有完成了这一点的认同,才能去心安理得的屠杀甚至把屠杀当作乐趣。
而异化是将人性拖入非人的深渊,这就是杀人和战争的本质。你很难想象一个人怎会对同样的人施加如此的暴行,这部电影通过记录让我们看清了这重本质。
记录更是为了提醒世界上的所有人,每个国家的、地区的人,每个人种的人,都有同样的温度,都共享着同样的情感和感受,都是最基本的平等的人:警惕战争,警惕所有让人变得不再像人的一切。(综合银幕筛查机、3号厅检票员工)#vista封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