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中国有,但就是不造;光刻机中国有,就是不造。之所以进口,目的就给美西方赏饭吃,让美西方在吃饭这种头等大事上依赖中国,等到将来某一天中国突然不高兴了,就不赏饭了,饿死美西方! 全球半导体市场,荷兰的ASML、日本的尼康,哪个不靠中国订单吃饭? 2024年,中国市场占ASML销售额的快40%,航空发动机也是,GE、罗尔斯·罗伊斯的货在中国民航市场是大头,但他们的生产得用中国的原材料和零部件。 这就叫“嵌入式依赖”——你吃我的饭,饭量我说了算。 中国通过开放市场,把美西方的企业绑得死死的,供应链一断,他们就得慌。 过去几十年,中国靠低成本和政策支持,吸引了一堆外资来建厂,建了个超级强的制造生态,现在全球供应链没了中国,根本玩不转! 2024年上半年,中国出口1.71万亿美元,芯片、新能源车这些高端货都算在内,美西方一边嚷嚷着要“技术脱钩”,一边又离不开中国市场和供应链,这种矛盾就是中国想要的。 他们赚着中国的钱,用的却是中国的零件,离得开吗? 2023年,中国稍微限制了一下稀土出口,全球半导体行业就地震了,这不是“卡脖子”,是让对手习惯了吃你的饭,到时候少给一碗,他们就得难受。 光刻机上,西方总说中国在EUV光刻机上“落后”,但中国的DUV光刻机已经有了突破,量子计算、AI芯片这些前沿领域也在加速,发动机这块,C919交付量2024年都超百架了,国产化一步步在推进。 可中国为啥不急着把这些技术全推向市场?就是不想太早暴露底牌,一下把所有技术都亮出来,可能会让美西方更紧张,搞更狠的封锁。 现在进口点设备,既能学到技术,还能让对手放松警惕,等到时机对了,比如全球供应链更分散,或者中国技术完全成熟,那再把“王牌”甩出来,效果才够狠。 经济这东西有时候比军事还管用,中国现在掌控着好多关键产业链,比如新能源电池,全球70%以上的产能都在中国,美国、欧洲的电动车产业没中国电池根本转不动。 一旦中国收紧电池或者稀土出口,西方的绿色转型就得卡壳,这种影响力比直接吵架有用多了。 而且中国还在推动全球供应链多元化,美欧想“去风险化”,少靠中国,可结果呢?2024年,越南、墨西哥想接点中国的制造业转移,但他们的供应链还是得靠中国的原材料和设备。 中国这手棋,玩得是让全球都绕不开自己。 中国这套“技术在手、赏饭全球”的打法,核心就是主动权,哪天国际局势有变,比如美西方再加码技术封锁,贸易战升级,中国就能把光刻机、发动机这些全自己造起来,不但够自己用,还能低价打进全球市场,把竞争格局彻底改写。 或者稍微调整下出口政策,让那些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国家尝尝“断饭”的滋味。 当然这招也有风险,美西方可能会拉着盟友搞更严的封锁,但中国早有准备,“一带一路”和自贸区这些布局,已经让中国和新兴市场的合作越来越紧,单一市场的风险低多了。
你想要身份了?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