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宁夏一对年轻的夫妻,天没亮就出门赶集,走在前方的丈夫突然听到一声惨叫

史面的楚歌 2025-07-30 07:17:31

1973年,宁夏一对年轻的夫妻,天没亮就出门赶集,走在前方的丈夫突然听到一声惨叫,慌忙转身查看,发现妻子竟消失不见了,而一根长得犹如松塔一般的圆柱形器物,就此重见天日。 主要信源:(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夏故地出土文书研究》) 1973年初春的一个凌晨,宁夏固原县郊区的天色还笼罩在黑暗中。 村里大多数人都还在睡梦中,但住在村东头的王铁柱和李秀兰夫妇已经起床了。这对年轻的夫妻结婚才三年,靠着在集市上卖猪肉维持生计。 屋外寒风刺骨,王铁柱裹紧了棉袄,把昨天准备好的扁担和箩筐检查了一遍。 李秀兰则麻利地收拾着秤杆、油布和零钱袋。 他们点着煤油灯,借着微弱的光亮做着最后的准备。 "今天要多进些肉,"王铁柱边系草鞋边说,"听说邻村要办喜事,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李秀兰点点头, 这条路他们走了无数遍,即使不用灯也能摸清方向。但今天为了赶时间,他们决定抄一条平时很少走的小路。 "啊!"突然,身后传来李秀兰的惊叫。王铁柱猛地转身,发现妻子不见了踪影。 他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赶紧放下担子,借着微弱的灯光寻找。 "秀兰!秀兰!"王铁柱焦急地呼喊着。"我在这儿!掉洞里了,没事!" 王铁柱趴在地上,把手伸进洞口。李秀兰抓住丈夫的手,被他一把拉了上来。除了衣服上沾了些泥土,她看起来并无大碍。 "吓死我了,"王铁柱拍着胸口说,"这破果园怎么这么多坑。"李秀兰却神秘兮兮地从怀里掏出个东西:"你看,我在洞里捡到的。" 那是一个形状奇特的物件,约莫拳头大小,通体乌黑,表面布满细密的纹路,像极了松树的果实。 更奇怪的是,它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香气,不像是寻常的木头或石头。 "这是啥玩意儿?"王铁柱接过来掂了掂,感觉沉甸甸的。李秀兰摇摇头:"不知道,洞里黑乎乎的,我摸到它就带上来了。" 夫妻俩借着灯光仔细端详,越看越觉得这东西不简单。但眼看天色渐亮,他们不敢耽搁,赶紧收拾好东西继续赶路。王铁柱把那个奇怪的物件塞进了裤兜里。 到了屠宰场,他们照例挑选了半扇猪肉。王铁柱熟练地把肉分成小块,李秀兰则把肉块用油纸包好,整齐地码在箩筐里。清晨六点,他们赶到了集市,支起了摊位。 "老王,今天怎么来晚了?"老主顾张大爷已经在等着了。王铁柱一边支摊一边解释:"走了条近路,差点出事。"他没提捡到东西的事,毕竟还不知道那是什么。 集市上人来人往,夫妻俩忙得不可开交。李秀兰负责称重收钱,王铁柱则切肉剁骨。不到两个小时,半扇猪肉就卖得差不多了。这在平时要卖到中午的。 "看来你说得对,"李秀兰数着钱袋里的钞票,小声对丈夫说,"邻村办喜事,肉卖得就是快。"王铁柱咧嘴一笑:"剩下的咱们带回家,晚上包饺子吃。" 回到家后,夫妻俩才有空仔细研究那个奇怪的物件。王铁柱把它放在桌上,用湿布轻轻擦拭。表面的纹路越发清晰,确实像极了松塔的鳞片。 "你说这会不会是古董?"李秀兰突然问道。王铁柱愣了一下:"古董?咱们这穷乡僻壤的,哪来的古董?"但他转念一想,那个果园以前是地主家的,说不定真埋着什么宝贝。 正当夫妻俩琢磨着该怎么办时,村里的大喇叭突然响了:"通知,通知,县里来的文物征集小组明天到咱们村,谁家有老物件的可以拿来鉴定..." 第二天一早,村里就热闹起来。听说县里来了文物专家,不少人都拿着家里的老物件去村委会排队。王铁柱和李秀兰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去看看。 "刘同志,您给看看这个。"李秀兰小心翼翼地把那个松塔状的东西递给一位戴眼镜的中年人。刘专家接过来,先是闻了闻,然后从包里掏出放大镜仔细查看。 "这...这是..."刘专家的手突然有些发抖,"你们从哪里得到的?" 王铁柱如实讲述了发现的过程。刘专家听完,激动地说:"这可是稀世珍宝啊!这是东汉时期的松塔形墨,是用特殊工艺制成的上等墨锭。 你们看这纹路,这香气,保存得这么完好,太罕见了!" 围观的村民都惊呆了。谁能想到这么个黑乎乎的东西居然是古董?刘专家当即表示,愿意以500元的价格收购,用于博物馆收藏。 500元!这在当时可是笔巨款。王铁柱一个月的猪肉生意也就挣个二三十元。夫妻俩商量了一下,决定把这件文物交给国家。 "我们留着也没用,"王铁柱朴实地说,"还是让专家们研究吧。"李秀兰也点头同意:"能让更多人看到它的价值,比放在我们家强。" 就这样,这块珍贵的东汉松塔形墨被送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后来专家研究发现,这块墨锭是用特殊工艺将松烟、胶和香料压制而成,是古代文人的高级文房用品,存世极少。 而王铁柱夫妇用那500元钱翻修了房子,还买了辆自行车。每当有人问起这件事,他们总是笑着说:"那是国家的宝贝,我们只是暂时保管了一下而已。" 这块松塔形墨的发现,不仅为研究中国古代制墨工艺提供了珍贵实物,也见证了一对普通农民夫妇的朴实与诚信。

0 阅读:1
史面的楚歌

史面的楚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